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日來相繼出現多起未成年人的駕車肇事案例,背後實有其復歸於心智圖勾勒及其延伸性思辨之必要。

誠然,扣緊「未成年駕車」的關懷意旨,這使得相與舖陳、勾勒出來的心智圖概念,包括有未成年人、單親家庭、高職生、高關懷少年、汽車、從眾、同儕、次文化、無照、車禍、肇逃、煙彈、過失致死、模仿效應、少年事件處理法、收容、少觀所、刑事責任、保護管束、感化教育、安置輔導、強制責任險理賠、代位求償、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民事賠償、連帶責任、清查資產、道安講習、親職教育、效能訓練、密碼鎖、指紋鎖、代步工具、殺人武器等,只不過,不同概念的串聯、鈎記,其所投射出來的乃是從該一事件演進的時間軸到被牽涉進來的一干人等(stakeholders),如此一來,在這裡的考察針砭就不全然僅止於肇事的這位問題少年,而是出事的該名問題少年,究竟背後隱含那些少年之個人動力、親人之家庭動力及其外部之系統動力的相互拉扯,致使出現從台北內湖延伸到桃園中壢,以至於流竄全台各地的諸多無照駕駛行為,換言之,個別行為加總所產生集體性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這才是用以檢視少年不識愁滋味之於偏差、曝險或觸法行徑的解讀取向。

冀此,僅就肇事的內湖曾姓少年事件為例,因父母離異,從小係由外公外婆帶大,趁家人出國偷開外公的車出門找朋友,或許是過於緊張而分不清油門與剎車,致使車輛失控而衝向市場路邊攤位,導致3名無辜民眾喪命的該起事實陳述,但是,相對應的若干命題意旨,還是需要加以爬梳、廓清,比如:無論是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抑或外公外婆一手帶大的隔代家庭,都不應該有被社會性標記的微歧視,但是,環視於完整、健全的家庭動力運作,如何適時地給予所應有的觀念充權和支持輔導,這部分包括親人、學校與外部系統共構而成的三位一體,彼此之間的協商、協調和協助,是要有回歸於『一主責、多協力』的基本提問,就此而言,如何藉由該起事件的歸因事由和策進作為,據以反思擺盪於『問題少年vs.少年問題』、『家庭照顧vs.照顧家庭』、及其『社會安全vs.安全社會』之間的銜接與斷鏈,畢竟,從過往至今,闖禍出事的青春少年,這又豈止於此一的特定無照肇事?

最後,『醞釀於個體、發微於家庭、顯現於學校、加惡於同儕、拉扯於數位、爆發於社會』之環扣鑲嵌的各項少年事情,指陳出來聚焦之處就不全然只是在於無照及其無照駕駛的觸法行徑,而是就其「無照—駕駛—無照駕駛肇事」的該項低端錯誤行徑,何以未能將諸如生命教育、交安教育、法治教育、家庭教育等公民素養內化並成為心靈結構的一部分,相反地,我執、暴衝、反權威和明知不能為卻為之的認知基模,也讓這一群壓迫結構底下的棋子,就只能不停、不斷追逐於飆車、吸菸、紋身、刺青等等『做我自己』的成年儀式感宣示。

好一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穿越時空反諷,特別是身處於當前社會性縱容的生長環境,闖禍、肇事的,也絕對不會是唯一的這一次。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