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於台中市政府大力推動提高男女公共廁間比例之於『如廁平權』的延伸性思考,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話說:台中市的豬事圓滿公園正式揭幕,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是將原有隱含『鄰避效應』的肉品屠宰場,轉型為全齡友善共融之『鄰聚效果』的美樂地公園園區外,也順勢設計兼具豬意象造型的公共廁所和小山豬遊戲場、親子公園,藉此達到主題地景的境教目的,同時,更是一舉將原本中央所規定男女廁間比例的1比3,提高至1比5,這也讓台中市女廁之占比,已然成為全國最高,而不必大排長龍。無疑地,從女性觀點出發的該項公共廁間比例建置措施,固然是有其市長身為女性的自身感受,但是,如何也讓男性市長得以換位思考於所應該要有的『如廁平權』同理心,這會是關注該項策進作為的針砭所在。冀此,公共設施的廁間比例,從過往粗暴的男女均一相同到具體考量涵蓋性比、生理結構及其如廁習性而來的積極性差別優化,直指出來的乃是如何從男女一視同仁的性別齊頭平等,以擴及到差異分享的性別實質平權,以迄於除了性別變項外,究竟還有那些亟待突破的干擾因素,像是年齡歲數、身心疾患、環境障礙、社會文化微歧視等,從而得以推動更多突破作為的空間平權思索。
以此觀之,對於台中市男女公共廁間比例的考察思辨,就不全然止於從1比3,進化到新建築的1比4,以迄於一舉針對大型公共區域再行提高至1比5,而是此一『如廁平權』的文明化概念,當有其從男性到女性、從異性到跨性別、從一般社會大眾到羸弱人口族群、從廁間比例的物理環境到如廁優化設置的友善環境、從公開的小便斗到私密的如廁間、從蹲式到坐式、從男女分廁到男女合廁、從新建到優化、從室內建築體到公共區域、從公家機關到民間企業、從清潔維護到公民素養等通盤性檢視、從固定的環境障礙到行走的移動障礙,乃至於從市長個別的人治思維到依法辦理的強制規定等命題旨趣檢視;連帶地,作為文明化指標的如廁行為和空間布建,台灣一地在『如廁平權』這方面的進展、進步和進化,實有其從劍及履及如台中市,藉而全面推展到全台各地的策略性規劃。
總之,該項推動男女公共廁間比例之於『如廁平權』的延伸性思考,直指出來的乃是對於女性如廁不便之關心民瘼及其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換言之,從安於現狀的不擾民到勇於任事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顯然,去性別化及其超越性別的『如廁平權』,當只是現行諸多不公或不到位的一項非平權縮影,這部分實有待更多去平權障礙化的精進作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關於台中市政府推動的美樂地計畫3.0,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多處的鄰避之地轉型為設有「遮陽效果」、「無障礙環境」,以及含有「共融空間」等設施、設備的鄰聚場所。本篇提及之豬事圓滿公園在空間上的設計,又有加以考量到女性廁間所須之需求數,故提高了女廁的佔比,進而減少女性欲如廁時,卻得因廁間不足使用,造成排隊等待的不便之處。相信在美樂地計畫精心的建造「每一處,每一角」之下,既能讓前來此公園「遊賞」、「遊玩」、「遊樂」之大人小孩玩得愉快;亦也帶給暢遊此地之所有民眾,收到有如公園其名般之祝福——「諸事皆圓滿」。
台中市政府推動男女公共廁間比例的政策,是對「如廁平權」的一種實質回應。將原本1比3的廁所比例提升至1比5,顯示了對女性如廁需求的重視,並有效減少女性如廁時的等待時間,這反映出台中市在公共設施平等上的先進性。此政策不僅來自女性市長的同理心,也反映了公共空間設施需因應不同群體需求而進行優化。
然而,「如廁平權」不僅是解決男女比例問題,還涉及跨性別者、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等弱勢群體的需求。未來的公共設施應朝著多元化與包容性方向發展,如設置性別友善廁所或提高廁所的無障礙設施。台中的推動是個好的起點,但這個議題的全面落實,還需要更多社會文化的變革和持續的政策推動,以實現真正的公共空間平權。
欣喜得見台中市男女公共廁間比例提升至1:5,以身為女性的生活經驗,長期以來只見女性公廁大排長龍等候的隊伍,雖然有時太急也會使用殘障廁所,甚至走進空無一人的男性公廁,但都無法像在女廁裡全然放鬆使用廁所。
廁所是一個可以讓身心靈都解放的場域,尤其是曾處於在ICU隨時被醫護人員通知,要為親人的救治做決定簽署文件時,廁所正是一個獨處面對生命抉擇、擁抱失去的痛苦,才能理性整理情緒處理後續的事情。
雖然在台大和政大使用過[性別友善廁所],但還是沒辦法好好放鬆使用,希望未來政策規劃還是要為女性生理期的需要,以及能好好補妝整理自己儀容的空間考量,讓「如廁平權」真正落實在人性基本需求之上。
關於台中市政府推動男女公共廁間比例提高,這一舉措不僅反映了政府對於公共設施的重視,更展現了對「如廁平權」重要性的深入思考。文章提到的男女廁間比例的改善,確實為女性使用公共廁所提供了更良好的環境,減少了大排長龍的情況,顯示了從女性的需求出發進行的政策調整。
這一倡議的意義並不僅限於男女廁所的比例改善。正如文章所指出的,推動「如廁平權」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不同性別、年齡、身心狀況以及社會文化背景所帶來的多元需求。這樣的綜合思考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各類型使用者的需求,使得公共廁所的設計與建設更具包容性。
除了設計與比例的考量,社會對於如廁行为的認知與態度也十分重要。男性市長若能夠換位思考,關注到女性的如廁需求,這不僅是對個體需求的尊重,更是促進整體性別平等的關鍵。這樣的同理心需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得到加強,讓每個人都能夠理解並支持「如廁平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