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期台灣社會出現幾則跟移動障礙相關的時事議題,背後實有其隱含人文思索的進一步探究之必要。

首先,對照於身障家庭還是需要自行聘請外籍看護的照顧現況,抑或家中成員必須犧牲生活或工作以全職投入的照顧困境,在衛福部所預告修正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草案裡,卻是反其道而行,並未納入「自立生活」等相關條文,這方面實有必要嚴肅看待諸如自立生活專章、增加社區服務和個人助理人數等等直指如何協助去移動障礙的應有配套,否則,對於數量高達58多萬名的65歲以上身障者來說,恐怕就只能入住養護機構,進而剝奪老權、障權等基本的人身權益;再則,對於須走出戶外的身障者來說,往往要面對到像是因排水不良而自行墊高、為維護店面寬闊而再行加高,抑或風水因素而必須另行增高等建築亂象,致使全台的街道騎樓普遍出現有高低差現象,乃甚至於有高落差達到30、40公分的匪夷所思景象,這也讓包括老、障、婦、孺等生理弱勢人口,必須要挺而走險於街道馬路上,甚或是逆向而行,以此觀之,物理環境的去移動障礙變革工程,終究是有其從事不關己到人微言輕的社會性縱容,到最後,就只能訴諸於自求多福的委曲應變。

連帶地,新北市政府針對市區的重要路口導入輔以布榖鳥或蟋蟀聲的智慧有聲號誌,藉由語音速度的快慢以提供穿越秒數判斷,並且採取直向設計的導盲行穿線,來讓視障朋友能更安全過馬路,顯然,包括有聲號誌和導盲行穿線的創新措施,實有用以顛覆認知基模之必要,換言之,用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去取代悲天憫人的『同情心』,實有其必要藉由去移動障礙的變革工程,藉此提供社會性對話的一種轉化契機;除此之外,除了運動平權外,表演藝術也開始注重身障者不只擁有聆賞藝術權利,也可以讓表演者能夠享受到觀眾掌聲的文化平權,換言之,身障者從有藝文工作到舞台上的角色演出、從舞台設備到手機輔具、從聽損觀眾的手機字幕到一般民眾的非母語欣賞,直指該項藝術表演的文化平權內涵,當比想像中來得深邃、複雜,如此一來,關乎到移動障礙的操作性界定,宜有加以拓展、擴充和延伸之必要。

誠然,相迎即將到來之9月23日的國際手語日,台灣一地雖然已經將手語列入國家語言的其中一種,但是,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所給予的資源、教材,大都還是給「聽人」的學生,0到6歲學齡前的「聾人」幼童則是相對缺乏,如此一來,從聾人到聽人、從手語到口語、從溝通互動到去融合障礙之類的對比相差,對於聽損者的社會性投資,實有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最後,基隆市政府與海洋委員會、交通部北觀處合作,在和平島地質公園舉辦無障礙親海成果嘉年華,藉此營造身障者便於親近海洋環境,顯然,以親海作為社會性連結的切入點,實有其隱含社會參與、健康促進、身心舒緩以及休閒平權等多重意涵,只不過,包括分類、分級的障老婦孺族群以及大山大海的物理環境,抑或是尋常觸動的生活環境,這部分要有分階、分段的分流設計,藉此避免曇花一現於一次性活動。

總之,好一個從去移動障礙出發的障者平權議題現象反思,如此一來,從有形到無形、從具體到抽象、從物理到人文、從遙不可及的山海到難以親近的周遭生活世界,「去—移動障礙」的該項命題思辨,是有其嚴肅檢視、檢討之必要,畢竟,欠缺去移動障礙的配套措施,關乎到障者的就醫、就學、就業和就養等人身需求,已然是一項鏡花水月的「四大皆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