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當代台灣社會之於長期照顧、照顧負荷及其長照家庭運作的綜融性思辨,實有其嚴肅探究之必要。
話說:截至去年(2023年)的年底為止,全國有長照需求的受照人數約莫86萬人,據以推估提供服務的照顧者人數應該超過有130萬名,對此,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22年和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合作,進行所謂的《家庭照顧者負荷分析研究》,分析的起迄點為2019到2022年,共計有2萬8千多名的長照個案及主要照顧者資料,對此,研究發現到包括體力負荷、睡眠、生活品質以及工作是否受到影響等合計由9題問卷所組成的『照顧負荷指數評估量表』,這其中攸關到家庭照顧者負荷分析之主要照顧者排序,分別為兒子占28%、女兒占25%、配偶占25 %、占媳婦9%,顯然,針對受照者而來的性別角色扮演,已經出現『去性別化』趨勢,據以形成由兒子、女兒和配偶所組成之三分天下的照顧團隊樣態。
誠然,關乎到對於老人的照顧服務,包括有「層級補償模式」(Hierarchical Compensatory Model)、「職務取向模式」(Task-Specific Model)、「雙重專精模式」(Dual Specialization Model),「正式服務專精模式」(Formal Service Specialization Model)、「親屬獨立模式」(Kin Independence Model)、「替代模式」(Substitution Model)、「補充模式」(Supplemental Model)、「橋樑模式」(Bridge model)、「壓力—緩衝模式」(Stress-Buffering Model)」以及「平行照顧模式」(Provision of Parallel care Moel)等等不同概念內涵、屬性特徵的社會支持模式,換言之,背後所糾結的乃是涵蓋有長者個人偏好、親疏等第關係、性質功能、生活場域、照顧素養、社會網絡、家庭動力及其分工協力的長期照顧模式底蘊,如此一來,要如何與時俱進以找出適性和配搭的長照家庭運作模式,便有從政策、立法到服務體系的整體性擘劃之必要。
冀此,關於《家庭照顧者負荷分析研究》的考察論述,主要是突顯家照者『去性別化』的整體客觀事實,連帶而來的是攸關到該項照顧身心負荷事情的背後,實有其扣緊從不婚的單身趨勢,以及奉養不再以媳婦為主之文化認知基模的時代變遷,只不過,相形之下的兩老相互扶持的照顧樣態,這也直指另外一半的老權、照權及其人權,是有嚴肅看待和超前部署之必要;除此之外,從主照者之於生理、心理、社交、經濟、認知、文化等個人動力的不同發展介面,點出該項的「照顧負荷指數評估量表」,亦有其發展介面之於從周全、互斥、牽連到滾動,以及所涉及到相關、因果、最大解釋變異、可能干擾變數而來的大數據資料勘查之必要;連帶地,從主照者男女兩造的性別變項到年齡、身心狀況、家庭結構、社經水準等個人內在歸因,從受照者單一老或幼到倆倆老幼或老障的不同照顧負擔程度,以迄於扣緊從生理範疇的照護到全人關懷的身心負荷,表述出來:該項的『長照圖象』依舊是處於『無知之幕』景況,特別是欠缺從縱貫到橫貫而來的綜融性考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這篇探討台灣長期照顧體系下家庭照顧者負荷問題的文章,揭示了「去性別化」趨勢,指出兒子、女兒及配偶共同分擔照顧工作,反映了傳統照顧責任分配的變遷。報導強調了長照負荷不僅涉及體力與心理壓力,也包含了長者偏好、親疏等第關係等長期照顧模式底蘊,也影響家庭結構與社會文化認知。隨著社會趨勢如不婚率提升,照顧責任的分擔需適應新的家庭結構。未來政策與服務體系應以更廣闊的視角,考量照顧者多樣化的需求,並優先建立完善的支持機制來減輕負擔。
台灣社會在長期照顧方面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家庭照顧者的負荷和家庭運作模式的變遷。《家庭照顧者負荷分析研究》揭示了家庭照顧者在體力、睡眠、生活品質和工作方面的負荷。多種照顧模式,如「層級補償模式」、「職務取向模式」、「雙重專精模式」等,這些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家庭動力。這些模式的選擇和應用需要考慮長者的個人偏好、家庭結構、社會網絡等多方面因素。
隨著時代變遷,照顧者的負荷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需要政府和社會提供更全面和靈活的支持。台灣長期照顧的現狀和挑戰,強調了家庭照顧者的重要性和他們面臨的壓力。未來,如何在政策和服務體系上進行改進,以更好地支持家庭照顧者,將是台灣社會需要持續關注和努力的方向。
目前我所接觸到的長者,主要照顧者還是以案妻與案子為第一照顧者,這也是傳統社會的常態,但是通常在社會中男性也會同為主要的家庭經濟支柱,雙重壓力下,男性情緒的壓力,容易會潰堤。
中央的長照政策需要減緩照顧者壓力,從1.0到2.0,讓服務更完全
在台灣社會在長期照顧方面面臨,除了費用問題及家庭人力上的安排,加上現在大環境不景氣及物價通膨,勢必中產階級以下家庭都需靠雙薪維持家庭運作,但如當中家庭有老人需長期照顧,對於很多家庭生吃不夠還曬乾,要如何送進護理之家照顧,要維持家庭運作而工作又同時須照顧長輩,蠟燭兩頭燒的議題不是冰凍一尺非一日之寒,但政府依舊只是喊口號方式進行曲,一而三再而三產生長照悲歌,在社會救濟上求助無門,從主照者之於生理、心理、社交、經濟、認知、文化等個人動力的不同發展介面,這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執行面法令依舊從上位者的角度觀看四方,長期照顧因對政府來說是個賠錢和燒錢的思想,要有效綜融性思辨還需有很大段的路需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