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項頗有因應超高齡社會而來的人力資本再運用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關於從高年級實習生到全齡化工作者之延伸性思考的必要。
話說:勞動部雲嘉南分署台南就業中心與統一超商共同辦理職場就業的見習體驗暨現場面試活動,鎖定45歲至70歲年齡層的高年級生參與,以進行勞動工作的職場體驗和現場面試,如此一來,要如何從特定行業種類、事業部門、職務工作及其勞動職種的高年級實習生,以進一步擴及到百工百業的全齡化工作者的論述思考,這方面是有必要突破中高齡及其大齡者之於就業勞動所隱含微歧視的年齡主義(ageism),就此而言,要如何從整全多層、綜融分殊的角度,藉此檢視涵蓋生理、心理、社交、認知等發展介面的助、阻力分析,從而找到包括經濟性、社交性等活動參與的可能出口。換言之,在這裡的思辨真義除了直接關涉到老力二度就業的人資再運用外,要如何藉由職場工作以鑲嵌於社會性連結和社會性互動,這才是檢視該起策性合作的考察所在,也就是說,需要跳脫的乃是人力資本有所運用的產出效率,進而導入對於長者或弱勢族群及其家庭以及職場環境的社會性再投資,亦即,需要被彰顯的是長者、障者的『勞權』,而非是福利增進的老力羸弱耗損。
冀此,為了鼓勵中高齡與高齡投入經濟性活動的二度就業,以讓老力發揮更多社會性參與的經濟產能,上述直指即時戰力、臨場應變和八面玲瓏的超商臨櫃工作,亦有其從規劃到計畫而來的相關布建,這其中包括從如何為顧客取貨找件、補貨、貨品下架、清潔及搬重等,到設身處地為樂齡店員增設減壓墊、採取半箱進貨、工時優化、將飲料製作流程放大圖示化、提供放大鏡等優化友善職場項目,也就是說,從該項策略性合作而來的命題旨趣,包括有如何就其從不可行性到可行性、從消極不作為到積極性差別待遇、從國家責任的政策定調到供需媒合就業的配套措施,以迄於藉由職業重建、職務再設計、工作執掌說明、友善環境,據以找到適齡、適身心性以及適職種的全民化勞動參與,就此而言,這也突顯出來對於已然是『勞動社會』的後資本時代,台灣社會對於人力資本的投資挹注布局,還是以打工、長工、做工、上工、加工、怠工等等低階、消耗、枝微之勞動生產的作業型態看待,這也讓將年齡主義復加於高張壓力的一線人群服務,便有其社會性謬誤的反諷投射之處。
總之,高齡化人口的勞動議題,被過度侷限於就業收入的薪資勞動範疇,這也讓此一偏向於工具理性的技術性操弄,突顯的乃是績效管理的KPI,被漠視的則是蛻變成長、社會相融的KMI,尤有進者,所謂的世代正義更有可能會被逕自取代於更多的社會性仇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隨著人口少子化,漸漸延伸許多問題,就業人口不足便是其中一種,以單就高齡人口就業問題,來繼續補充社會上的缺工問題,社工觀點來看 ,
1. 社會參與與自我實現: 透過就業與社會繼續連結,並獲得認同感,有助於高齡者的心靈健康,繼續發展社會網絡,且可以得到社會的尊重,進而實現自我價值,免得有孤獨感跟無助感!
2. 國家經濟: 由於有經濟來源,就國家財政來說可以增加稅收,減少支出福利
但是相對的國家也是要繼續給於相對的支持例如:職場適應力或如何適應快速變動的商業社會,同時企業是否也可以發揮社會責任給於良善的工作環境,及友善的工作條件!
在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中,如何有效再運用中高齡者的勞動力,成為一個迫切的議題。勞動部雲嘉南分署與超商合作的案例,展示了為45至70歲的高年級實習生提供職場體驗和現場面試的機會。這些措施不僅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促使中高齡者有機會重回職場,參與經濟活動,實現他們的社會價值。
然而,年齡歧視仍然是中高齡者進入職場的隱性障礙。全齡化工作的推動需要超越傳統的年齡限制,並從生理、心理和社交等多層面來檢視和解決問題。這包括職場環境的適應性改造,如調整工時、優化工作流程等,讓中高齡者能夠在友善的環境中工作,減少壓力。
此外,社會性投資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應重視的是勞權的保護,而非僅僅將中高齡者的工作視為補充勞動力的手段。透過職場工作,這些人可以保持社會聯繫,並在經濟和社交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跳脫KPI績效管理的框架,進一步關注KMI(社會融入指標),能更好地促進中高齡者的勞動參與,實現真正的世代共融。
政府推動一些幫助中高齡者找工作的就業計畫,但這些計畫常常只看短期的效果,像是薪水和就業數字,忽略了中高齡者的長期社會參與和成長。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中高齡者覺得不被重視,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對老年人的負面看法。
要讓中高齡者能更好地工作,應該提供更友善的工作環境,比如調整工作內容、減少工時,並提供一些實際幫助,像是放大鏡等工具。這樣才能讓他們工作得更輕鬆,並增加對社會的參與感。
我覺得政府的中高齡就業計畫應該更關注長期發展,而不是只看短期的數據。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讓中高齡者發揮他們的潛力,才能真正幫助他們融入社會,並為社會作出貢獻。
當前社會對高齡者勞動的錯誤觀念,將高齡化勞動限制於低階、工具化的勞動生產,忽視了勞動的社會性、整體性的價值,許多人可能認為年齡大的員工學習新技術的速度較慢或適應力不足,但事實上,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能力仍然很強,只是需要適當的支持和培訓。尊重高齡工作者並賦予他們機會,可以促進更公平的職場文化。
看見並充分利用高齡工作者的價值,不僅是企業的戰略選擇,也有助於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多元、可持續的社會。這需要從政策、企業文化和社會觀念上共同努力,打破刻板印象,創造一個友善、支持高齡者發揮潛力的環境。
少子化現象對於全球許多國家的勞動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出生率的持續下降,就業人口數量逐漸減少,企業面臨著缺工的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全齡化的勞動力市場便成為了一個可行的方案。
首先,全齡化的勞動市場意味着更高年齡層的勞動力可以持續參與工作。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健康狀況的改善,許多年長者在退休年齡後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能為企業提供寶貴的資源。因此,鼓勵年長者重返職場,不僅能緩解缺工問題,還能促進企業的創新和穩定。
其次,政府和企業應該加強對年長勞動者的培訓和支持。許多年長者可能面臨技能不足或對新技術的適應問題,因此提供相關的培訓和再教育機會尤為重要。此外,企業在招聘時也應該重視年長者的潛力,創造包容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再者,社會對年長者的觀念也需要改變。許多人仍然認為年長者在工作中不如年輕人靈活和有效率,但事實上,年長者的工作態度和責任感往往更強。提升社會對年長者貢獻的認識,有助於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進一步減少社會對年齡的歧視。
最後,全齡化的勞動市場還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年輕人口的減少,經濟增長可能面臨挑戰。通過充分利用全齡化勞動力,企業可以保持穩定的生產力,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這也能提升年長者的生活質量,使他們在社會中仍能找到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總結而言,面對少子化帶來的挑戰,全齡化的勞動力市場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透過支持年長者的再就業、改變社會觀念以及加強培訓,我們不僅能緩解缺工問題,還能促進社會的整體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