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乎到熱島穴居、溫度難民及其長者悶熱難熬一事的環境變遷課題現象,實有其延伸性思考之必要。
話說:全台高溫景象已經跨越行政區界線,而讓全島居民淪為所謂的「溫度難民」,值得留意的是,該項都會熱鍋或熱島廊帶的歸因事由,包括北北桃高溫區的盆地低窪易蓄熱和密集開發難排熱、台中彰化高溫區的街弄狹窄建築密集易蓄熱,以及台南高雄高溫區的市區高溫山區無海風調節和科學圈帶動高度開發,如此一來,受到氣候變遷暖化以及都市熱島效應的雙重影響,處於新溫度時代而來的不尋常高溫,這已經是一項的如常樣態,更遑論於那些手無寸鐵的高齡長者及其所身處熱島穴居的生活性困境難題,這也讓「居住正義」的命題旨趣,是要有與時俱進的變遷性思考。
誠然,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有其必要重新思索關於「居住正義」的概念內涵,這其中諸如舉凡從自有房舍到租賃住屋、從有得住到租不到或不願意承租、從單純居住到生活品項,以迄於從基本要件到生活福祉,遠地不說,外在環境的氣候變遷與個人歸因的生計條件,彼此相互糾結以鑲嵌為從租不到、有得住到難以想像的居住品質,如此一來,窄巷、公寓、雅房、斗室、違章,當只是底層的下流階級作為容身用途的棲身之處,以此觀之,有辦法走動的『易行』長者,就只能借力使力尋求於室外場域的公共空調冷氣一圖涼快,至於,受限於外在或己身的移動障礙,已讓困守於穴居的長者們,依舊是找不到心靜自然涼的安身之道。冀此,從有與無之於『居住』到適足享樂之於『正義』,此一「居住正義」命題意旨的重新思索詮釋,頗有足堪玩味之處。
連帶地,也有必要思辨包括冷氣、冰箱、手機、電器之類的現代生活機能,究竟係屬於關涉到用以滿足生活需求的基本要件,抑或是奢侈品抑或炫耀性消費的用以責難弱勢族群,而這也進一步思忖要如何在生理範疇之「需要」(need)及其心理社會範疇之「想要」(want),以取得關乎到身心、安全、尊嚴的某種衡平關係,尤有進者,從這些現代生活機能的連結失鏈,是否更會讓弱勢族群融入於主流人群的社會性連結產生了斷裂,進而更形離群索居與社會孤立,這也是值得深究之處。總之,明天過後的環境變遷,也讓像是氣候難民、旱澇難民、穴居難民、溫度難民,成為多重宇宙裡不同角色轉換的同一名詞,然而,不變的是,糾結於環境、天候、經濟、社會等脆弱因子,更是有其從出入不易的動彈不得到悶熱難熬的密不通風、從有得居住到住屋品質、從經濟能力的福利促進到生活品項的權益保障,以至於從相同分享的平等到比例分享之公正,藉此思索公平、人權的兩造拉扯。
最後,對於悶熱如蒸籠的穴居長者,如何投以應有的社會性關注,至少,在這部分的社會性投資,實有必要以提供基本、適足且符合人道對待的居住環境,畢竟,若果係引介二手、中古機電以取代老舊電器,那麼,解決一個酷熱難題之際,撲天蓋地而來的將會是諸如電器、電力、電線、電費、電源之類的更多善後困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2024.08.04新聞報導,萬華區是公認台北市最熱的地區,六十八歲簡先生從雲林北上討生活,因為工作傷了脊椎,如今領政府低收入戶補助過日子。因為經濟弱勢,只好在萬華的西昌街租一間地下室的小房間棲身,宛如「穴居」。這個地下室住著多名低收獨居長者,夏日悶熱宛如蒸籠,卻一台冷氣都沒有。而萬華是台北最早發展的區域,西昌街巷道狹窄、建築密集,形成典型「深街谷」型態,外面的風進不來,對流不佳容易蓄積熱,很容易形成高溫區,這裡的住民就成了「溫度難民」。社會上有不少獨居的長輩因年紀太大,租屋處處碰壁,最後只能住在條件不佳的環境,政府是否有注意長輩們租屋的窘境呢?而另一種溫度難民是住在頂樓加蓋的鐵皮屋裡。總之,獨居長者因經濟議題只能選擇居住在建築密集又街巷道狹窄的地方。那政府是否有因應之道呢?桃園巿民也是存在熱島穴居與溫度難民的議題,目前桃園市已透過五大重點首要是賦予水系環境新價值,桃園上千口埤塘雖已不是灌溉主力,但仍是調節都市氣候的重要濕地,市府正設法利用市內河川、水圳開蓋,加上三千多口埤塘、總面積二六三八公頃及廿六口防災滯洪池,從點線面建構都市藍帶,將水流帶入城市,達成降溫。希望桃園巿政府能持續因應氣候調適及變化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