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人本交通及其移動障礙相關聯的時事新聞報導,背後實則是有其人文思辨之必要。
話說:為了滿足偏鄉地區的交通需求,並且鼓勵地方縣市政府辦理幸福巴士(小黃)等多元公共運輸服務,交通部公路局提供購車及基礎營運費用補助,但是,根據審計部最新的決算報告指出,去年度(112年度)所獲得補助的幸福巴士(小黃),這當中有73條路線空駛率超過5成、261條客座利用率則是不到5成,顯然這不盡吻合用以實踐偏鄉交通正義的政策原意,如此一來,對的事,要如何嫁接於對的手段方法及其適宜的運作策略,那麼,相與關聯的命題思索,便有嚴肅看待之必要,這是因為:首先,依其審計部的決算報告指出,僅以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營運「幸福阿里山一路」為例,該條幸福巴士(小黃)的行駛路線,因為每天僅有四班次的行駛時間未能符合當地民眾的表達性需求期待,如此一來,若是想要從茶山前往嘉義市區,抵達市區之後還需要再等超過兩個小時才有公車接送,至於,回程的末班車,更因為沒有其他公共運輸可以無縫銜接,這使得『幸福巴士』淪為徒有巴士之名卻是無幸福之實的『幸福空巴』。
冀此,該項由上而下的規範性需求映照於由下而上的自覺或表達性需求的落差抑或斷裂,直指出來:此一以謹守定班、定線、定點之於規律性質的大眾載具輸送原則,自然是忽略從使用者角度出發之於交通交送的服務輸送真義,如此一來,未能扣緊人本交通為其本位的策略性規劃,致使因為時間無法配合、沒有銜接交通以及難以跨區使用等接送運輸使用限制,而增生更多口惠不實之憾。准此,在這裡所隱含的公共政策規劃真義,乃是直指如何復歸於城鄉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點盤而來之幸福巴士(小黃)的多元公共運輸服務實施計畫,這部分實有其針對行政主義我執霸權的基本提問,畢竟,民之所欲要如何得以常在我心的公共治理真諦,理當要確切體認該項幸福巴士的交通運輸服務,實乃是要有服務輸送如何得以溫暖長者之心的關懷倫理及其換位思考的互為同理。
總之,該項幸福巴士的交通策進作為,原本是一項用意良善的政事措施,但是,漠視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這也讓包括有無幸福巴士之「可及性」(availability)、知曉班次時間之「可近性」(accessibility)、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權責性」(accountability)、跨行政機關業務協調之「整合性」(integration)、使用該項載具接送之「便利性」(convince)、班次時段伸縮彈性之「變通性」(flexibility)、轉乘時間成本之「負擔性」(affordability),以及使用意願之「可接受性」(more acceptance)等等內涵因素(content factor)的運作架構及其考察指標,到最後,只剩下政府請客、稅收支付,但民眾卻是不買單的多方共輸境遇,況且還有從單一指標項目到多重指標加總以及從表象到深層意義的內涵因素議論;連帶地,正本清源之道,更是要就該項的交通運輸服務,據以落實包括需求評估、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的效益評估機制設計及其具體改進的因應對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這則新聞報導指出偏鄉交通政策中的「幸福巴士」計畫,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尤其是車輛空駛率過高和客座利用率低下。這些問題反映了政策制定時未能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這反映了政策制定過程中「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需求對接失衡問題。
從報導中可以看到,單一的班次與路線安排並不能滿足偏鄉居民的出行需求。以阿里山鄉公所營運「幸福阿里山一路」為例,有限的班次使得居民在出行上面臨不便,也凸顯了政策制定者未能從人本交通的角度出發,忽略了民眾的實際需求。
因此,這則報導不僅提醒我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要更加重視需求評估,還需要在政策執行中保持彈性和適應性,以便真正滿足偏鄉居民的交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