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
01.關懷經濟賀錦麗
02.私立大學生師比
03.應屆畢業找錢途
04.就業促進再撒幣
05.非核家園春秋夢
06.修法變革勞基法
07.勞逸不均教保員
08.老人虐待多縫隙
09.新南向逾停政策
10.低生育與高墮胎
11.保險缺口爬梯機
12.財政殺手三挑戰
13.性別檢測在奧運
14.原民教育有貓膩
15.熱島台灣40度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八月份的第四周(2024.08.26)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關懷經濟賀錦麗」、「私立大學生師比」、「應屆畢業找錢途」、「就業促進再撒幣」、「非核家園春秋夢」、「修法變革勞基法」、「勞逸不均教保員」、「老人虐待多縫隙」、「新南向逾停政策」、「低生育與高墮胎」、「保險缺口爬梯機」、「財政殺手三挑戰」、「性別檢測在奧運」、「原民教育有貓膩」以及「熱島台灣40度」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關懷經濟賀錦麗」,兼具非裔、印裔雙重背景的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Devi Harris,中文英譯He Jinli),除了積極造勢外,亦有其『賀錦麗經濟學』(Kamalanomics)的願景擘劃,特別是將經濟議題的重心放在所謂『關懷經濟』(care economy)的範疇項目上,像是增加兒童照護管道、有薪探親假與教育資助等,顯然,此一扣緊高齡少子女化之於人口發展趨向的因應措施,實屬必然且必要,以台灣為例,明年(2025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的衛生福利重點,便是以用來展現政府持續強化照顧民眾決心的長照、托育為主,只不過,撒錢不手軟的短期策略,終究要復歸於包括人流、物流、資訊流及其金流是否多方布建的基本提問,更遑論徒有照顧之名,欠缺關懷內涵及其難以產生更多附加價值的經濟效益,突顯的還是圖窮匕見的長照運作困境;「私立大學生師比」,近年不少私立大學科系的生師比都是處於臨界點,如此一來,只要有一、二位教師離職,便超出生師比的比例警戒線,顯然,從公校到私立、從轉職到退休、從滿招不補教師到招不足師資過多,以迄於從商管法律到人文社科的招生情況等迷亂情事,終究是來自於少子女化的生員不足及其坐以待斃的戰術困境;「應屆畢業找錢途」,根據勞動部資料顯示,近5年來大學畢業生平均的求職月數約為2.56個月,有逐漸遞減趨勢,從2019年之3.33個月降至2023年之1.15個月,有近一半大學生係為畢業即就業,至於,社會新鮮人就讀科系及其薪資錢途的對應關係,薪資行情最好的前5名行業,分別為製造業5.1萬元、金融及保險業5萬元、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4.9萬元、電力及燃器供應業4.58萬元,以及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4.55萬元,薪資相對低的行業則是包括有農林漁牧業、住宿及餐飲業、服務業、用水供應及汙染整治業,平均的薪資落在3.3萬至3.7萬元,顯然,整體的平均薪資落差,實有待進行個人歸因、科系選讀、職涯規劃、即時戰力、跨域知能以及中長期學習充權的縱貫性考察,況且從樓地板到天花板的薪資、所得與收入的階層深化情形,更是需要涵蓋時間賺錢之『體力資本』、能力賺錢之『專業資本』及其人脈賺錢之『社會資本』的社會性投資;「就業促進再撒幣」,勞動部推動〈55Plus壯世代就業促進措施〉,適用對象為年滿55歲以上及45歲以上依法退休者,只要是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就業,並且受僱滿90日者,便發放3萬元獎勵金,最多發給兩次,至於,部分工時工作者,且每月薪資達月基本工資1/2以上,也提供每次1萬5千元獎勵金、最多可領3萬元,顯然,要加以思索的會是屆齡早退之歸因事由,是否有其意願、能力和結構性限制等類別範疇的分流解套,而非只是突顯獎勵金流的保健因子,畢竟,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顯示,去年(2023年)12月55至59歲的勞參率為61.78%,相比於同期50歲至54歲勞參率77.68%一舉下降15.9個百分點,顯然,薪資維持不會是主要或必要的考量因素,況且再次的二度就業,要如何保有薪資水準及其職務再設計,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以及「非核家園春秋夢」,行政院長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提到政府雖然計畫於2025年實現所謂非核家園的目標管理,但是,2030過後對於核能使用議題,還是可以開放討論,顯然,從2025年到2030年的以拖待變、從非核缺電到減碳新能源,40年下來的核電災變未現之餘,著實等到的卻是深受環境變遷及其氣候難民之苦,如此一來,作為一場春秋大夢的非核家園,這已然不是聚焦所在,而是意識形態的民粹治國,究竟是要將台灣帶往伊于胡底的何等慘境,況且還有人工智慧(AI)、半導體之大量用電需求的尾大不掉難題。

其次,「修法變革勞基法」,上路40年的〈勞動基準法〉,民團提出多項的修法變革訴求,這其中包括有加班費費率提高至1倍至2倍、休息日國定假日與特別休假的出勤費率也要比照提高、明定事業單位若有獲利應至少拿出3%給勞工、增加國定假日、勞退舊制應刪除最高45基數上限、明定企業併購改組或轉讓時確保勞工在維持原有年資及勞動條件留任或優離方案之間有所選擇、增訂合意終止勞動契約審閱期條款、將上下班期間若發生交通事故的通勤職災明文規定入法於勞基法、片面終止合約應該依照原契約年限給予資遣費、若雇主被認定為違法解雇主應給付2倍資遣費賠償、雇主應每月提供勞工出勤紀錄以利雙方定期確認工時及加班費計算方式、刪除責任制規定降低雇主濫用責任制以侵害勞工權益機會,以及讓勞工的工作負荷過重導致職災者,應處以刑責,累犯應接受勞動法治教育等,如此一來,顯現出來資勞共生共存、共好共榮的認同管理標地,實為有其次佳選擇的另類思考;「勞逸不均教保員」,源自於一名教師和一名保育員,甚或是以代理教師充權的一園雙軌制,導致幼兒園裡的教保員在工作要求上和證照幼教老師相同,但卻有勞逸不均或是同工不同酬的相對性權益剝奪,看得到的是職場環境的不滿,包括申訴救濟制度完善、考績制度的公平以及公務人員同等之國旅卡福利相關訴求,背後所直指的是更是整體機制設計不完備而來的階層深化及其積累性剝奪的滾動影響;「老人虐待多縫隙」,資料顯示老人保護的通報案量2019年為1萬7,373件,2020年為1萬9,344件,2021年為2萬1,745件,2022年為2萬3,141件,去年的2023年則為2萬2,540件,至於,2023年老人保護案件,施暴者係以兒女、媳婦等直系血(姻)親卑親屬占比最高達55%,案件類型則以精神暴力最高占比達40%,其次為肢體暴力占比33%,跟蹤騷擾占比18%,以此觀之,包括長者、家人、主照者之於認知、看法等內在歸因及其人口組成、家庭制度、社會環境等外在歸因,如此一來,實有必要針對意願問題、能力問題以及結構性限制問題,進行不同類別範疇的分流處遇措施,這其中包括有價值釐清的觀念充權、照顧素養的培力建置,抑或是照顧人力、費用負擔、資訊對稱、資源配置的通盤性解套;「新南向逾停政策」,統計顯示,透過免簽證或有條件免簽證來台的逾期停留人數,已經從2021年的4,507人,增到2023年8月底的19,833人,占逾期停留人數五成,至於,以免簽或有條件免簽證等便利措施來台,經查獲從事非法與簽證不符活動總計有698人,與2022年的275人相比,增幅逾兩倍,顯然,新南向政策已然成為逾期停留或觸法行徑的保護傘,對此,上游端宜嚴格把關以落實審核來台的申請案件,中游端則是針對國境線上的可疑外籍旅客加強口頭詢問以建立篩濾機制,下游端要加強查處境內外來人口從事違法或違規案件,就此而言,所暴增的逾期停留或非法打工人數,直指出來的還是新南向政策謬誤錯置的基本提問;以及「低生育與高墮胎」,2011年衛福部統計台灣地區平均每年約有23萬人次墮胎,相較之下,2023年台灣共計有13萬5,571新生兒誕生,推估乃為活產新生兒數的2倍左右,這也使得從青少女到成年女性懷孕、從高風險不適懷孕到未成年懷孕不宜懷孕、從人工流產到口服墮胎藥、從非預期懷孕到非自願墮胎、從個人內在歸因到外在歸因、從懷孕生產基金到懷孕個案管理師,以迄於從人工流產到出收養之低生育率及其高墮胎人數的相差情形,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最後,「保險缺口爬梯機」,當前爬梯機或相關服務人員尚未被認為是一個職種,以至於還是欠缺工作意外責任險保障,此一癥結之處在於無障礙運輸產業的爬梯機行業至少是需要2千名以上的從業人員才能申請職種,藉此可以進行投保,只不過,從高齡老化到身體損傷、從老舊公寓到公共場所、從經濟規模到精算原則、從自承風險到危險分擔,以迄於從商業保險到社會保險,該項保險機制的完備建置,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財政殺手三挑戰」,高齡少子女化趨勢如同『財政殺手』般,將會帶來難以想像的衝擊影響,對此,財政部委外研究藉此預測超高齡化社會對於國家財政收支失衡的變化情形,事實上,擺置於眼前當下的乃是包括人口發展及其年齡結構改變、貿易障礙及其兩岸關係緊張,以及氣候變遷及其環境稅制課徵等三大因素,此一內外夾攻之於財政收支的拉扯牽絆,將是一項重中之重的財政紀律課題;「性別檢測在奧運」,性別爭議持續在巴黎奧運延燒,事實上,本屆的巴黎奧運,共有10項競技賽事針對跨性別運動員設下門檻,這其中包括拳擊全面禁止跨性別女性運出賽,至於,田徑、游泳、橄欖球、板球、划艇等5項競賽,選手須在12歲前完成性別置換手術,或未經歷男性青春期,才能參加女子組別,最後的鐵人三項、網球和射箭,要求選手將睪固酮濃度抑制到指定標準以下,顯然,上述的規定比較是聚焦於『男跨女』的跨性別運動員賽事,這也讓過往生理性別及其二分性別檢測,出現其他替代方式的競賽公平性議論;「原民教育有貓膩」,教育部所公布的〈原住民族教育概況統計結果提要分析〉,顯示出來原住民學生就讀大專校院的比率僅有56.3%,漢族一般生則是高達九成,此外,原住民學生在高中階段比較青睞技職體系,大專校院則是以就讀醫藥衛生學門者最高,並且選讀人數最多的細學類係為護理及助產,顯然,從高中職到大專校院、從學門到學類,該項選填、就讀的務實且技職導向,相當程度上反映出來的乃是從個人不平等、家庭不平等、區域不平等及其人種不平等的教育資源階層配置深化議題,更遑論思索從社會性關懷、社會性關注、社會性投資到社會性阻隔抑或社會性排除等關懷相融旨趣,連帶地,從原住民以延展至新住民的就讀受教議題,實有其雷同之處的人身境遇;以及「熱島台灣40度」,依其目前的全球減碳進度來看,2030年之際才能達成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長的所謂『碳達峰』,如此一來,台北市的夏季氣溫勢必會一舉突破40度高溫,全台更是一座極為酷暑的熱島,連帶而來的是諸如建立綜合溫度熱指數、擴大都市綠化、增設空調公共空間、擴大建物之間樓距、增加通風排熱設備、騎樓設置百葉遮陽等危機應急建議,這更是需要配搭己身的身心健康自主管理。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