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社區關懷性質的人文布建措施,背後實有其進一步探究之處。
話說:早於2015年民主進步黨籍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的第一次選舉,便提出包括安心住宅計畫、食品安全計畫、社區照顧計畫、年金永續計畫以及治安維護計畫在內的所謂五大社會安定計畫,這其中的社區照顧計畫部分,推出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照顧政策,並以社區為單位建立平價有品質的老幼照顧體系,如此一來,從中央政府的政策定調到地方政府的接棒賡續,據以開展出來諸如以兒少人身安全意旨為主的「守護家庭小衛星——培植家庭支持服務資源網絡計畫」,甚或是進一步結合擴充為「脆弱家庭社區支持服務方案」。冀此,扣緊托幼、安親、課照、顧老等等社區性需求及其從在地守護的社區生活出發,進而連結社區自身的量能與能量,據以提供相關布建措施,這部分實有其臻至於福利服務輸送所應有的目標管理。
相形之下,同樣是想要借力使力於社區資本以推動相關社區關懷措施的台北一市,則是藉由政府機關行政主義以力推社區公共托育家園、育兒友善園,只不過,公權力的行使又要如何得以完備所應該要有的正當程序,這也成為考察針砭的議論之處,對此,雖然是藉由〈推動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實施計畫〉以讓前者社區型托嬰的試辦能夠完備依法辦理的適法性,但是,後者的育兒友善園依舊是有其包括適法性、正當性的諸多闕疑,而非只是淪落為迫切、粗糙的技術性操作。誠然,以近年來鋪天蓋地的托嬰中心、親子館為例,從巨視整體的各個行政區到微視個別的單一里鄰,已然出現包括機構式以及社區式的兩軌並行運作模式,然而,就其屬性特徵、典章制度、職責關係、權益保障、福利促進等概念內涵,機構式托嬰中心、親子館之於社區式托嬰中心、親子館的各自典範建構,亦有其大異其趣之處。
遠地不說,紮根、立足且蹲點於社區的托嬰中心、親子館,即使是有其包括陽春版、旗艦型的不同建置運作,但是,真正的癥結點還是在於該項因地制宜且有所權變為要的社區式照顧機制設計,相與關聯的探究真義終究要回歸於社區工作的論述意涵,而非是過度標舉弱勢人口的人身權益捍衛,換言之,作為另類親子館的社區式育兒友善園,伴隨的是迷你、微型、綜合、陪伴、近便、社區情感連帶的運作特色,藉以將物理環境之於地理社區的『舊典範』、民間團體之於責任社區的『新典範』,以及在地守護之於關懷社區的『後典範』,鑲嵌於一種嶄新的『超典範』社區工作,只不過,即使作為社區型親子館的育兒友善園,是有其必要之惡的權變措施,但是,能否一舉擴充至嬰幼兒之類的定點臨時托育服務,此一攸關到兒童最佳利益的兒權公約旨趣,當有其最終父母及其國家責任所不能退讓的便宜行事。
總之,關於從社區資本、社區工作到社區關懷行動之於社區式托嬰中心、親子館的策進作為,對於該項結合民間團體,利用既有的活動及服務,共同發展育兒友善工作模式,從而協助兒童照顧者以及社區民眾共享社區托育資源,進而提升兒童照顧品質的育兒友善園議論,就不全然在於技為末的各種工具範疇操作,而是政府公權力如何守住依法辦理所應該要有的行政運作準則規範,更非是成為典章制度的踐踏、破壞者。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透過社區關懷行動+社區資本提供社區工作(相關福利服務,如托嬰、老人照顧),由政府提供福利政策,轉換到由政府與民間團體(機構)共同所提供之服務,推動至社區工作,強調社區夥伴關係、解決社區居民問題,結合政府與社區資源,一起推展社會福利、強化社會安全網。
北市經由推動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實施計畫,意向是推展社區托嬰、托育相關工作,冀望經由志工、朋友、家庭、鄰里來給予社區提供服務,透過以社區服務基礎來滿足社區居民之需求,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慢慢建構完整的社會安全網。但如何推行及完善是需要人力、資源、環境等相關因素共同努力,畢竟涉及生活起居(睡眠、飲食等)、育兒的專業性、托育專業安全及規範制度的建立及環境設施等相關議題,經由 [社區+民間機構整合] 或由[ 社區+民間機構+商店(店家、工廠等) +社區志工 ] 共同整合,加以完善 [ 社區公共托育家原計畫 ] 工作進而加強社區托育工作實施。
社區照顧計畫旨在通過托育、長照和就業三合一的政策,建立一個平價且有品質的老幼照顧體系。這種以社區為單位的照顧模式,強調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接續和實施,並推出了多項具體措施,以滿足社區內的多樣化需求。
近年來托嬰中心和親子館的設置,已經形成了機構式和社區式兩種並行運作模式。這兩種模式在屬性特徵、典章制度、職責關係和福利促進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社區式托嬰中心和親子館強調因地制宜的設計和社區情感連帶,這種模式更符合社區工作的論述意涵,而非僅僅是技術性的操作。
台灣在社區照顧方面的政策和實踐,強調了社區資本和社區工作的重要性。未來,如何在政策和實踐中平衡適法性、正當性和技術性操作,將是提升社區照顧品質的重要課題。政府需要在依法辦理的基礎上,結合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發展育兒友善工作模式,從而提升兒童照顧品質,實現社區照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