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偏向於福利服務輸送範疇的時事新聞報導,背後實有其回歸於關懷社區意涵的綜融思辨。
話說:嘉義市政府為了照顧經濟弱勢學生,早於2021年7月將午餐券的金額,從每餐50元調高到70元,今年(2024年)暑假更是推出100元為限的數位幸福飽餐券,以讓2,825名符合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家庭突發因素或家庭經濟困難的國中小學生,持有『嘉e卡』的數位學生證,便到四大超商可兌換餐點,部分的超商店家甚至加碼到價值110元餐點,顯然,從開學期間到寒暑假、從周間到假日及其從營養午餐到數位兌餐,此一不漏接且無縫接軌的供餐模式,這對處於發育期的孩子來說,確切達到飽食一餐的基本需求滿足,如此一來,相與衍生的命題意旨,是有進一步思辨之處,這是因為:
首先,該項由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攜手合作的制度性善行,包括財源、物資的供需媒合與餐飲輸送,因為有其品項(product)、單價(price)和通路(place)之於得天獨厚的運作利基點,這也讓「幸福飽餐」或「幸福飽衛站」之類的店家式兒少供餐,成為了社區守候和守護的重要特色,只不過,從供餐的單一需求所推展出來的各項衍生性需求,這也讓生理、心理、社會、認知等等兒少個人動力面向,要如何有其縝密以對的整體性擘劃,以此觀之,在這裡的考察針砭,一方面要加以探究的是兒少個人背後的家庭支持體系,如何在寒暑假或尋常的周六日,得以履現所應該要有的守衛功能,如此一來,從『幸福飽餐兒少』以追索『幸福飽餐家庭』之間的鑲嵌或斷裂關係及其補強措施,這才是道為本的關鍵所在,就此而言,包括國中小學校、社區型非營利組織抑或是民間企業單位,如何扣緊社區生態系絡環境,以思謀和合共好的兒少服務網絡,這一點實有其從上述的3P,以臻至觀念充權和機會教育之於社會行銷(social marketing)的社會性投資意涵。
誠然,每逢學校大門一關的寒暑假期,通常都是由在地社區發展協會接手以續推諸如兒少據點、親親寶貝育兒友善園之類的兒少社區服務,此一從下而上、從紮根到深耕、從弱勢到一般人口族群,以及從單一世代到全齡跨世代的運作型態,其所被期許的目標管理,就不僅止於兒少婦老之類的狹隘性福利服務人口,而是從關懷社區出發的該項後典範社區工作,已然從試行、實作、創新和蛻變之中,嘗試找出村里鄰舍的新社區連帶情感(new community solidarity),以此觀之,若果能夠將上述的幸福飽餐方案,統整於社區照顧與照顧社區的通盤性擘畫和整體性關照,那麼,兒少個人、脆弱家庭及其社會安全網之間的轉銜機制,「社區」的角色定位、功能運作,是有其不可被漠視的樞紐機轉設計,連帶而來的是從內政本位的社區,如何有效對接於社政取向的社區關懷據點,及其諸如教育、醫事、文化、產經的外部資源連結,藉此讓社區的協力網絡一起來守住包括「地理社區」、「責任社區」、「關懷社區」多軌並行的社區責任實踐。
總之,上述由地方縣市政府所主導的兒少膳食作為,除了彰顯『服務溫暖兒少之心』的善意外,舉凡從現金入袋到餐點食膳、從餐食品項到科技數位、從基本金額到調整點值、從超商食品到膳食控管、從飽餐一頓到延展服務、從可近便利到全人關懷,以迄於從學生個別化服務到個別化家庭處遇計畫,直指該項的幸福飽餐作為,雖然涵蓋in-cash(現金給付)、in-kind(方案項目)及其in-service(服務數位)的綜融性布建,但是,扣緊「個體—制度—服務輸送」、「點—線—面」以及「個體—制度—大環境」的考察架構,這也點明:解決飽食一頓的用餐問題,相與衍生的兒少生活難題,似乎也不斷考驗著父母家庭、國家機器,要如何得以有效接住社區守護網所可能出現的網破人墜落情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協助弱勢的學童,在寒暑假期間不會因學校放假而導致吃飯的困難。除了發放超商的午餐卷,更希望能夠對於這些學童有更直接的服務效果,例如長輩的社區關懷據點在寒暑假時提供學童們一同來用餐、設計符合長著與學童都能學習的互動課程。不僅僅能夠在餐飲的營養把關外,更多的是希望能藉由社區長輩與學童的互動中彼此關懷,達成「社區」的角色定位。
也期望能夠使社區在定位上,關懷的對象不單單僅限長輩,也可以是學童又或著較弱勢的族群,如同王教授過往發表的孤獨死,期望能從社區開始種下幼苗,慢慢的灌溉與培養,讓台灣社會能夠減少許多遺憾與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