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民政議題相關的生活事務報導,背後卻是有其攸關到移動障礙予於去寺廟化的深層思索。

報導指出對於早已邁入超高齡社會(hyper-aged society)之林的屏東縣來說,處處顯現出來的都是不甚友善的移動障礙設限,對此,屏東縣政府民政處採取補助經費修繕的鼓勵方式,據以推動全縣寺廟無障礙空間的改善工程,誠然,對於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20.14%的屏東縣來說,除卻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需求滿足外,無形的信仰力量,確實也扮演著安住其心的關鍵性角色,如此一來,對照於有高達1,118間立案寺廟的屏東縣來說,如何讓宗教得以發揮心靈陪伴的創造性轉化作用,這也讓民政處的該項策進作為,實有其正面稱讚、肯定之處,只不過,對的事以臻至對接於圓滿結果的串聯、貫通,這當中所潛藏的諸多縫隙,還是要有涵蓋戰略以及戰術的多方布建思考,這是因為:

首先,包括寺院、宮廟、教會、教堂之類的信仰集叢場所,突顯出來的還是某種可及、可近、便利以及實際使用等等的服務輸送運作真義,換言之,進出宗教場所不甚方便的移動障礙,這也讓心靈脆弱的高齡長者,因為未能有效落實應有的高齡身障平權,而無法讓兼具撫慰力量的宗教性依歸,以達到某種的攝住作用;再則,資料也顯示出來當前的寺廟建築物,多設有門檻、階梯,致使長輩、障礙者抑或是推著嬰兒車的一般民眾,出現入廟參拜聚會之際的極為不便,更遑論於地板不平、小便斗、馬桶缺乏無障礙設施等有礙狀況的如廁空間,如此一來,朝其不可行、不想去以及難以前往的望之卻步,這也讓宗教信仰的文化權及其健康促進的社會參與權,相繼被剝奪於人為所設限的諸多設施阻礙之中。

事實上,環視於屏東縣轄內的立案寺廟,這其中僅有370間設置有所謂的友善空間(占33.1%),且多半係屬香火鼎盛且財務狀況好的知名寺廟,此一寺廟友善空間的設置執行,實有其相乘作用的加分效果,相形之下,無意願設置的寺廟有295間(占26%)以及有意願設置者有198間(占18%),這部分設置工程的推動策略,理當是兩軌並行於就其資訊不對稱之『不知』、認知態度之『不願』或結構性限制之『不能』,藉此思索包括主動出擊、創新措施、改進作法等應變對策;連帶而來的是該項攸關到移動障礙予於去寺廟化的深層思索,亦有其從立案到未立案的各個宗教場所、從本土宗教到西方宗教、從鼓勵自為之『得』到強制推動之『應』、從實驗試辦到全面推展、從寺廟信仰之特定場所到需求滿足之公共場域、從硬體的物理環境到軟體的人文素養,以迄於從弱勢口之於從需求端到供給端、媒合端及其服務輸送端而來的通盤性擘劃。冀此,該項破除移動障礙的變革工程,是一項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多樣且全面、整體的挑戰目標。

總之,藉由「寺廟—移動障礙—高齡身障平權」的認知心智線索,據以反思如何在尋常的生活世界裡,導入您、我一體的關懷倫理,畢竟,關乎到從移動障礙到去移動障礙的該項社會人文變革工程,您、我皆非是局外人,特別是如何避免從事不關己的置身事外到事關己身但卻只能無奈以對的社會性排除之人身困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