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帆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博士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保母虐童案掀起一股探討整體社會工作實務與社會安全網制度的熱潮,但這篇文章並不想針對「虐童」的實況進行制度闕漏或人性是否泯滅的全面性討論,僅就2024年3月24日發表在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中的【正視社工學用落差問題(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637226)】一文進行審慎思考後回應。該文的重點大致能歸納為以下四點:1.社工在學校所學與實務有極大落差;2.國內社工相關科系,在教學上大多偏重理論,具備社工或社福實務背景的師資也有限,部分教師對實務認知不足,衍生教學內容與實務嚴重脫節;3.社工相關科系畢業學生,進入職場後再「做中學、學中做」對於社工實務的熟稔是沒有幫助的。基於前述,該文作者認為,4.大專校院相關科系應增開實務課程,並聘請實務經驗業師,自編教材,進行實際案例解說及演練,藉以傳授實戰經驗。但本文作者認為,該文未能精確了解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對學生的養成理念和制度設計,同時也過度強調理論與實務之間的斷裂。

誠然,「產官學研」以及「教考訓用」代表了制度與理念之間的調整,而成就社會工作的養成與實踐,然則,我們也都熟悉「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以及「人前做一套,人後做半套」的實務精進和勞務平庸之間的傾斜與平衡。將單一事件無限度地推論到養成的教育制度整體,不僅僅是「以管窺豹」,更有「瞎子摸象」的「化約謬誤」之嫌。教育的本質是全人的養成,而不是產業後備的圈養場所。社會工作教育在人文與社會科學範疇中,同時具有理論思考和實務運作的雙軸線規劃,當然,這樣的二分法,也只是如同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對「心物二元區分」的便宜作法,普遍來說,「甚麼是實務」的答案肯定比「甚麼是理論」的回答簡易多了,至少,絕大多數的社會工作者,能夠清晰地回答「甚麼是實務」的機率算高。

當然,我們也無法否認,在學的社工系學生,對於「甚麼是實務」的回應,肯定是支支吾吾,這並不是因為「實務」的訓練不足,而是社會工作者的養成,本來就不會直接給予實務的「實作」,更別說是一整套的「接案—評估—處遇—後追」的SOP流程。社會工作與捏偶的養成類似,但不是每次上課都給一塊麵糰了事,而是需要養成(Educating, Building)「好奇心」與「想像力」來做為創作實務的根基,讓我們可以用「社會學的想像力(Mills, 1959)」,讓自己對這個社會,以及生存在社會當中的人,見樹又見林(Johnson, 1997)。然而,要能得知「人世間的苦難(想想看社會工作者面對的諸多服務使用者的狀況)」,卻不能僅透過「教育」來育成。畢竟,知道(to know it)和理解(to understanding you)兩者之間,總有一道鴻溝,這是要由個人的生存歷練與生活經驗來填補。

然而,要能清晰地回答「甚麼是實務」,需要有精確的邏輯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來說,進入實務領域的實作,或可熟習「制度規則的日復一日(routine work)」,但是,如果無法進行「系統性思考」與「邏輯性判斷」,要能夠準確描繪出「實務外部的整體輪廓與內部的人情世故,以及兩者之間連結後的終局」,這恐怕也絕非易事。理論的訓練,讓人學會「思考」,而非對外在事物「全盤接受」或僅是「基於直觀的反對」。理論的訓練,讓人學會「判斷」,而能了解社會工作的倫理準則,本身就是「雙極化(bi- polarized)」端點的「倫理選擇(ethical choices)」;遵循社工倫理本身就是一種衡量「人情世故事物」與「妥協讓步制度」的底限。

要能夠真正做到專業的實務,必然根基於特定的理念(All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re grounded in ideas. Hölscher et al.,2023:4),對理念固守的捍衛,以及信念把握的執著,往往是社會工作者在實務表現上,對抗制度不公「武器的武器」,這需要「理論思考(theoretical think)」的訓練,而不是把理念和理論當成廢棄堆中的無用物。說得更批判一點:社會工作相關科系「在教學上大多偏重實務」,實際上缺乏給學生理論思考訓練的機會,而讓學生進入社工職場後,缺乏快速且廣深「連結」制度運作規則和判准的能力;社會工作相關科系「具備社工或社福實務背景的師資太多」,但是缺乏以「經驗理論、方法理論、以及規範理論」作為學術志趣的師資,其結果就是,導致社工在學校所學與實務有極大落差。

回想一下,怎麼回答「甚麼是理論」呢?無法精確給出答案,除了這是個大哉問外,從未開始真正的理論訓練才是【永遠只有問題,但總是缺乏問題意識】的主因。簡單來說,所學與實務的連結,必須透過「理論訓練」帶來的「邏輯思考和連結能力」加以「鑲嵌」,在學期間給予更多實務操練的結果,這就如同AI只能透過「餵養」來生成(feeding for generating),而無法具有「品味的判斷(La Distinction)(Bourdieu,1984)」。

進一步閱讀: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ölscher, D., Hugman, R., & McAuliffe, D. (2023). Social Work Theory and Ethics: Ideas in Practice. Springer.
Johnson, A. (1997).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Mills, C. W. (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