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雖然只是一則私立高中、高職的教育行政新聞報導,但是,背後實有其復歸於『母校還在嗎?』的延伸性論述思考。

話說: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指出,包括苗栗縣賢德工商、大成高中、育民工家、龍德家商、嘉義縣同濟中學、嘉義市宏仁女中、興華中學、台東縣的育仁高中、公東高工、高雄市的旗美商工、新光高中、彰化縣大慶商工以及台南市新榮高中被列為準退場的13所專案輔導學校,目前在校的學生共有2,503人,教職員計331人,改善到期日為今年(2024年)11月至明年(2025年)5月,屆期還是未獲具體改善的話,114學年(2025年8月1日)之際,將正式走入歷史,顯然,一波接一波的各級學校退場潮,除了直指教育主管機關已然是處於束手無措的坐以待斃困境,這也讓找尋從小學到最高學歷的畢業學校,是否都已經消失在當代台灣教育史篇之中,這將會是一項值得玩味的社會性關注議題。

誠然,上述的新聞報導,雖然看到的是私立高中、高職的私校退場議題,但是,背後所糾結的乃是隨其少子女化的生育大環境,所帶來對於「就學」範疇的衝擊影響,如此一來,從私校到公校、從高中職到各級學制抑或推廣教育等策進建置,此一攸關到教育體制的解構、重構和新構,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應有的發想提問,更遑論於從「就學」的個體範疇以轉銜至「就業」、「就養」或「就醫」等社會集體範疇而來的全面性拉扯、牽動。冀此,在這裡的針砭真義指陳出來的無非是針對當代少子女化的人口發展事實及其被直接波及到的各級學校生存困境,如何得以進行大破、大立的另類教改變革對策,否則,被少子女化人口海嘯吞沒的,又豈止於就學端的教育事務。

僅就筆者這一路走來的受教歷程,從小學的開元國小、中學的成功國中、高中的新化高中、大學研究所階段的東海大學到取得博士學位的中正大學,乃甚至於目前任教的中國文化大學,不同時空環境所相互交錯而來的是從義務教育到高等學府、從南部到中北部,以迄於從私立學校到公立學校,雖然並無直接關聯到高職、專科、技院或科大等技職體系,但是,包括空大、經國、康寧、北護、東吳、元智、東海、育達、南華與中正等等過往的兼職授課經驗,多少也可以窺見到當代台灣的教育發展圖像及其相與對應的變遷意涵。

像是建校於1955年的台南市「開元國小」,時至現今的學校規模為25班級數和600學生人數;其次,根據最近一期的統計(2023年底結束、統計期間為2022年資料),台南市「成功國中」共計有166位學生以及21位教師,相當於1:7.9的師生比;再則,創設於1959年並於1966年改制定名為「臺灣省立新化高級中學」,截至112學年度第2學期的學生人數共計有1,194名;至於,1955年創校的「東海大學」,除了有15,000名的學生規模外,更有全國首創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所博士班的完整教育學苑;此外,正式創校於1989年的「中正大學」,包括學士班、碩博士班以及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人數共計有11,053名(112學年度第2學期資料);最後,創建於1962年的「中國文化學院」,並於1980年獲教育部核准升格改制為「中國文化大學」的學生人數共計有22,473(112學年度資料),無疑地,對應於不同年份出生嬰兒的人口發展及其鑲嵌於小學、國中、高中職、大學等各級學制教育的供需媒合,各級學校之於學生人數的不斷縮減,早已是一項難以翻轉的逆向發展趨勢,這又豈止於苟延殘喘便可以了得。

最後,印照不同時空環境之各級學制的學校創辦設置,但是,一項不爭的事實,便是皆直指中興以人才為本的該項社會性投資,實有其必要與迫切性,就此而言,如何與時俱變於從體制內學校到推廣性質教育、從在校學生到畢業校友,以迄於從狹義的學齡人口到廣義之全齡世代的創造性學習轉化,這將會是思索各級學校退場潮及其相關解套的必要性發想,至於,發起對於各級學制母校之於興學報國的文化資產保留,這也應該是必須要同步進行的策進作為。

『您的母校還在嗎?』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