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昨公布最新「一一二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研究報告」,發現新冠疫情後,大專學生憂鬱傾向占比達百分之廿五點五,比疫情前的百分之十六點三,上升近一成,其中大三學生的壓力最大,壓力主要來源為課業、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計畫主持人、台北教育大學心理及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表示,這次針對全國北、中、南、東大專學生進行壓力調查,有效問卷為一六三五人,調查發現大專學生壓力最大的前三大族群,分別為大三、大四及大一生,生活壓力事件前三名分別為「同一時段要完成很多事情、時間不夠用」、「課業壓力重」、「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此外,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大專學生的幸福感,疫情前的心理健康狀態,屬於「中幸福、中憂鬱」的「大眾型」占比最高,達百分之廿四點五,雖然疫後該類型占比仍最高,卻已降至百分之廿點三;而「低幸福、高憂鬱」的「錯亂型」及「低幸福、中憂鬱」的「愁善型」占比,已在疫後成為第二、第三名。陳柏霖分析,由此可見大專學生憂鬱傾向增加。

陳柏霖分析,受新冠疫情影響,現在的大三學生,仍是大學新鮮人時,就多採線上教學,與老師、同學關係疏離;恢復實體上課後,須重新適應上課方式及同學間人際關係,又得面臨畢業後考研、就業等抉擇,心理壓力異常沉重。

衛福部心健司科長王芃宣表示,自今年八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後,截至十一月底,已累積服務一萬多人,其中三成屬於自我傷害的高風險族群,均已轉介治療。

「憂鬱可能增加自殺傾向」。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表示,去年約有五千名大學生出現自殺行為,連續五年上升,她建議教育部、衛福部應從國小開始,給予學生心理健康、自殺防治等衛教,並增聘心理師人力,降低學生憂鬱及自殺傾向。(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