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外電的傳媒報導,卻是關乎到美國與台灣兩地之於戰後嬰兒潮世代及其衍生議題現象的社會學想像思考。

 

誠如《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的報導指出,出生於1946至1964年之間的所謂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簡稱為『戰潮世代』),在他們過去年少時,曾以不同的方式,改變了美國經濟、社會與文化,然而,隨其逐漸邁向高齡老化,如今也出現愈來愈多需要依賴固定收入來過日子,乃甚至於有可能會淪為無家可歸的遊民,值得留意的是,數量可觀的這一群戰潮世代,年老之際或是流落街頭抑或住進遊民收容中心,此一人身危機而來的人道關懷,據以蛻變成為一項整體社會事實的公共政策難題,從而需要有從停損設置到預防發展的多軌並行策略,畢竟,擺置於眼前的殘酷事實,便是: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平均每天有1萬名『戰潮世代』的美國人跨入65歲門檻,只要再經過11年,也就是到了2034年之際,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比孩童還要多,甚至於到了2053年,聯邦政府40%以上的預算,將專用於撥給老年人而設的各項實施計畫,如此一來,對於從特定族群到全齡人口的老化議題,這就不單單只是關注在65歲以長者占總人口超過20%而來之超高齡社會(hyper aged-society),而是要如何有其從法定老人之「整全」到特定人口及其特殊需求之「多層」的通盤性檢視。

 

相形之下的台灣社會,隸屬於『戰潮世代』的這一群近老、已老的特定人口族群,相與關聯的人口圖像包括有:

 

(一)截至今年(2023年)的八月底為止,台灣地區65-69歲的人口數為1,524,748人,這其中的男性為722,321人、女性為802,427人;70-74歲的人口數為1,179,855人,這其中的男性為546,596人、女性為633,259人;75-79歲的人口數為619,334人,這其中的男性為276,868人、女性為342,466人;80-84歲的人口數為474,054人,這其中的男性為197,900人、女性為276,154人;85-89歲的人口數為266,211人,這其中的男性為101,607人、女性為164,604人;90-94歲的人口數為117,200人,這其中的男性為47,175人、女性為70,025人;95-99歲的人口數為31,267人,這其中的男性為13,190人、女性為18,077人;100歲以上的人口數為4,754人,這其中的男性為2,086人、女性為2,668人,顯然,無論是65歲以上的跨年齡層或單一年齡組,女性長者的人數均多於男性長者,如此一來,老年女性之孤老化、貧窮化及其不利境遇化等議題現象,便有進一步深究之必要;連帶地,從生理性別到身心條件、障礙狀況、心靈結構、婚姻關係、家庭結構抑或人文區位而來的進一步交叉分析及其結構性探究,這更是一項數字勘查的大數據工程。

 

(二)扣緊1964年至1946年之單一年齡組的台灣人口統計,那麼,截至今年的八月底為止,1964年(60歲)出生者存活數有362,881人、男性有175,341人、女性187,540有人;1963年(61歲)出生者存活數有357,190人、男性有172,602人、女性有184,588人;1962年(62歲)出生者存活數有347,831人、男性有168,255人、女性有179,576人;1961年(63歲)出生者存活數有341,538人、男性有163,879人、女性有177,659人;1960年(64歲)出生者存活數有337,357人、男性有161,484人、女性有175,873人;1959年(65歲)出生者存活數有320,664人、男性有153,051人、女性有167,613人;1958年(66歲)出生者存活數有302,495人、男性有143,745人、女性有158,750人;1957年(67歲)出生者存活數有318,575人、男性有150,928人、女性有167,647人;1956年(68歲)出生者存活數有304,225人、男性有143,619人、女性有160,606人;1955年(69歲)出生者存活數有278,789人、男性有130,978人、女性有147,811人;1954年(70歲)出生者存活數有268,706人、男性有125,684人、女性有143,022人;1953年(71歲)出生者存活數有263,459人、男性有122,732人、女性有140,727人;1952年(72歲)出生者存活數有250,399人、男性有115,870人、女性有134,529人;1951年(73歲)出生者存活數有204,401人、男性有94,316人、女性有110,085人;1950年(74歲)出生者存活數有192,890人、男性有87,994人、女性有104,896人;1949年(75歲)出生者存活數有160,968人、男性有73,614人、女性有87,354人;1948年(76歲)出生者存活數有136,657人、男性有61,633人、女性有75,024人;1947年(77歲)出生者存活數有100,172人、男性有44,777人、女性有55,395人;以及1946年(78歲)出生存數活者有107,631人、男性有47,103人、女性有60,528人,合計1946年至1964年期間出生者,目前的存活數共計有4,956,828人,這其中男性有2,337,605人(47.16%)、女性有2,619,223人(52.84%)。

 

(三)值得一提的是,包括60-64歲、65-69歲、70-74歲之這三大群組的台灣人口,已經被等待退休或已經退休的戰潮世代所壟斷,若是再加上75-78歲的505,428人,合計目前60-78歲戰後嬰兒潮的存活人數總共有4,956,828名,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1.18%,若僅以65歲的法定老人為準,那麼,65-78歲的單一年齡組人數共有3,210,031,這部分已然占4,217,423名之老人總人口數的76.11%以及占了全國人口數23,399,654的13.72%,以此觀之,循次漸進的人口老化梯階以及接踵而來的戰潮世代人口,這使得戰後嬰兒潮世代及其所衍生出來之就醫、就業、就養等特定、特別和特有的議題現象,將比想像之中來的嚴峻棘手,畢竟:

(1)2022年教育程度之60-64歲之研究院(所)有72,656人、大學有181,671人、專科有207,830人、高中有168,372人以及65歲以上之研究院(所)有84,840人、大學有356,210人、專科有307,884人、高中有304,249人;

(2)2022年60~64歲有偶為1,197,727人、65-69歲有偶為1,035,486人、70-74歲有偶為733,472人、75-79歲有偶為349,114人;

(3)2022年65歲以上中低收入人數為13,790人;

(4)2022年60-64歲的勞動力參與率為39.55%(男性53.59%、女性26.50%)、65歲以上為9.62%(男性14.06%、女性5.94%);

(5)2022年60-64歲的失業率為1.87%(男性1.80%、女性2.01%)、65歲以上為0.61%(男性0.63%、女性0.57%);

(6)2022年勞保老年給付核付人數(一次給付)60~64歲為10,766人、65-69歲為3,524人、70-74歲為209人、75-79歲為39人;

(7)2022年勞保老年給付核付人數(年金給付)60~64歲為447,751人、65-69歲為671,447人、70-74歲為373,421人、75-79歲為85,573人;

(8)在勞保給付資料庫中,中高齡勞工之給付情形仍較非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之人數為高,以勞保失能年金請領為例,中高齡勞工以男性請領者居多,約佔70.56%,在請領類別部分,職業傷害1,703件及職業病193 件,共占比約13.30%,至於,在事故原因部分,係以公路交通事故及墜落為主,在行業別方面,中高齡勞工請領勞保失能年金者以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營造業、其他服務業、運輸及倉儲業為主,此外,在職業傷病通報資料庫中,中高齡勞工未申請傷病給付且不具有勞保身分者高達709件,占比為總件數之3.69%;

(9)2022年老農福利津貼核付人數65-69歲為100,581人、70-74歲為102,306人、75-79歲為89,772人;

(10)根據金管會統計,截止至2023年5月底,國銀以房養老核貸7,110件、404億元,分別年增18.6%、17.1%,雖然,有雙位數年增率,但是,增加件數卻呈現遞減趨勢,顯示升息、打炒房等影響,對於以房養老業務也有一定的影響;

(11)2022年國民年金核付人數(年金給付/不含勞併國身障年金)60~64歲為45,233人、65-69歲為528,911人、70-74歲為540,372人、75-79歲為351,541人;

(12)2021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加害人之50-未滿65歲有24,621人、65歲以上有9,390人;

(13)依衛生福利部統計,2020年底列冊需關懷獨居老人4.2萬人,較2019年底減3,052人或減6.8%,獨居老人占65歲以上人口比率由2015年底之1.6%,逐年降至2020年底之1.1%,按性別觀察,2020年底女性獨居老人2.5萬人,較男性高出7,533人,且女性占比逐年增加,2020年底為59.0%,較2015年底增3.0個百分點,男性占比則是相應減至41.0%,兩性差距持續擴大,已由2015年底差距12.0個百分點,增至2020年底18.0個百分點;

(14)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2022年Q3第三季,全國僅有一人居住的老人宅數高達52萬8717宅,十年飆升1倍,這也是造成「無偶戶長」成長的一大原因;

(15)全台各地檢署從2012年至2022年6月,10年來偵結案件總計終結595萬6429人,其中65歲以上的高齡者達36萬8983人,占全部偵結人數6.2%,人數及占比均呈現逐年增加,若以性別觀察,兩性高齡者終結人數及占比呈現增加趨勢,女性平均年增率為12.5%較男性8.9%大,差距有加大趨勢;

(16)根據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每74人就有1人失智,65歲以上的長者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5歲以上更是每5人就有1人失智;

(17)2022年護理之家實際照護人數(有身心障礙手冊)之65歲以上者有18,239人;2021年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實際進住人數有52,294人;

(18)2022年社區發展協會數共有6,961個;

(19)2022年各直轄市及各縣(市)政府辦理樂齡學習工作成效部分,369個中心數、109,134場次、2,566,685總人次、217,722總時數。

(20)2023年9月全台共有5,239處的社區關懷據點(含功能型695點);

(21)根據國民健康署2018年發表的「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曾患各項慢性病之百分比,由高至低的前10名依序為高血壓(52.3%)、白內障(41.3%)、糖尿病(24.2%)、心臟病(23.2%)、關節炎或風濕症(20.6%)、高血脂(20.0%)、肝膽疾病(10.6%)、中風或小中風(9.4%)、痛風(7.8%)以及腎臟病(6.8%),至於,老人常見疾病排行的前十大分別為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失智症、白內障、肌少症、退化性黃斑部病變、老年憂鬱症;

(22)2021年平均餘命之60歲者為24.44歲、61歲者為23.61歲、62歲者為22.79歲、63歲者為21.98歲、64歲者21.17為歲、65歲者為20.36歲、66歲者為19.57歲、67歲者為18.78歲、68歲者為18.01歲、69歲者為17.24歲、70歲者為16.49歲、71歲者為15.75歲、72歲者為15.02歲、73歲者為14.31歲、74歲者為13.62歲、75歲者為12.94歲、76歲者為12.27歲、77歲者為11.62歲、78者歲為10.99歲;

(23)零歲平均餘命與健康平均餘命成長的趨勢,自2000年起,不健康的存活年數有些微上升的趨勢,2021年國人整體不健康的存活年為7.6年、女性不健康的存活年為8.5年、男性不健康的存活年為6.8年,諸此種種的相關數據,凸顯出來:對於已經是兼具某種整體社會事實的戰潮世代,台灣社會還是掉以輕心於應有的積極性應對。

 

總之,近五百萬名的戰後嬰兒潮人數,也讓每五位不到便有一名是戰潮世代,即便是鎖著法定退休的老人年齡界定,那麼,超過65歲的戰潮世代,更是讓每七位便有一名係為戰潮世代出身,如此一來,糾結於45-未滿65歲之「中高齡」抑或是65歲以上之「高齡」,60-78歲的「戰潮世代」,相關聯的客觀事實,自當是值得加以深究,這也讓中年流沙、熱壓三明治、下流老年、80-50之類的概括性名詞,實有進一步廓清之處;連帶地,針對泛指1965年至1980年出生者的「X世代」、泛指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者的「Y世代」、泛指在1990年代末葉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者的「Z世代」,對於這些不同年齡族群的世代人口學(cohort),國家機器又要如何超前部署於應該要有之人口量質俱變的社會變革工程。

 

冀此,戰後嬰兒潮背後所糾結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族群、宗教、文化及其人口結構等變遷意涵,實有待『大歷史』(big history)的綜融性關照與全面性解讀。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