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兩大數據,至今仍是爭議焦點:一是房價是否納入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另一是貧窮人口的定義。

房價是否納入CPI涉及政府觀察民生景氣並進行貨幣決策,是央行鷹派與鴿派理事至今爭議未休的議題。

今年五月,一場「通膨與貨幣政策」研討會,多位財經學者專家認為,台灣民眾真實感受和官方有差距,問題就來自CPI未納房價。

雖然主計總處提出符合國際規範等理由,反對將房價納入CPI,但央行理事李怡庭、北市前副市長張金鶚、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等人,都認為台灣通膨數據失真,CPI爭議應釐清。

台大經濟系教授、中研院新科院士李怡庭建議台灣央行應編制更多元的物價指數,幫助貨幣決策上更全面考量。

張金鶚指出,實務上將房價納入物價指數中,可能造成CPI的大幅波動,確實影響層面大;但建議初期或可先調整設算租金計算方式,透過房價的使用者成本逐漸提高設算租金及其變動,未來再逐步將房價、房貸及利率等因素納入CPI。

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理事長吳佩玲說得嚴峻,「青年貧窮日益加劇,這將成為國安問題。」她說,入不敷出的近貧人口如同「蛋殼人」脆弱,社會救助系統卻關照不到。

無貧困推進協會認為台灣「低收入戶」及「處於貧窮的人」兩者存在巨大落差,台灣「低收入戶」數據也失真,截至二○二年,我國低收入戶約占全國總人口數百分之一點二五,等於貧窮率不到百分之一點三。

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倡議社會救助法應以「人均收入」取代目前「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計算方式,放寬收入、動產、不動產之標準或持有限制,才能看見許多個體正處於「近貧人口」的困苦邊緣。(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