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農曆虎年的雙重夾擊之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預估,二○二二年出生人數將跌破十四萬大關,僅約十三萬八千多人,為台灣光復後最低的一年。婦女新知基金會表示,單純發放津貼,難以催生,政府應該做好「友善職場」和「公共托育」,才能讓人敢生、願意生。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黃閔照表示,上一次虎年(二○一○年)出生人數銳減,僅十六萬多人,但隔年又回到十九萬多,二○二二年同為虎年,確實影響部分夫妻懷孕生子意願,出生人數較少,已在意料中。

再者,台灣婚生子女比率超過九成五,但近兩年多來,受到疫情影響,結婚對數減少,光是去年就少一萬多對新人,讓少子化問題更為嚴重;疫情期間,異國婚姻仲介幾乎停擺,新住民配偶人數大減,這也是去年出生人口創歷史新低的原因之一。

黃閔照指出,去年十一月底累積新生兒人數為十二萬六千多人,預估十二月誕生一萬二千名寶寶,一整年度新生兒應該只有十三萬八千多人。今年為兔年,希望出生數能夠反彈,從谷底略微回升。

不管是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統計,或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調查,台灣出生率之低,已在世界各國敬陪末座,甚至最後一名。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黄建霈表示,晚婚(女性平均卅二歲結婚)、不願生育已成為台灣社會現象,也讓出生率成為難堪的倒數幾名。

黄建霈觀察,就算家長催生,或是政府提供育兒補助,也難以提高夫妻生育意願。此外,政府投入於友善生育環境的GDP比例偏低,前年僅一千六百多億用於生育、家庭與小孩,僅占當年GDP千分之六,「出生率全球墊底,只是必然的結果。」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表示,在全球已開發國家的催生政策中,「發津貼」為公認的無效政策,但行政院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八百億經費中,就有四百億用於「發津貼」,完全畫錯重點,用來改善友善生育職場的經費少得可憐,僅萬分之五,以致職場環境仍對女性生育極不友善,缺乏彈性。(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