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恬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日前行政院兒權小組通過決議,由教育部研議<高中以下學生心理因素病假准假準則>,此一構想係由兒權小組兒少委員與高中生代表提出,期盼除了事假、病假之外,再增「心理健康假」假別,讓學生可以有自主覺察、調適短期情緒壓力的空間,此概念乃是擷取於三年前美國奧勒岡州簽署的學生提案,在國內青少年自殺率年年攀升的情況底下,為了喚起各界正視學生族群心理健康,西方文明思潮固然是值得借鏡,但是,要如何依據東方靈魂的文化脈絡,藉以剪裁出體用合一的配套機制,則是更具諸多的思辨空間。

美國奧勒岡州學生自發提案的「心理健康假」法案,旨在於自主調整心理狀態、培養自我健康管理的素養知能,根據國內衛福部和教育部統計,2016至2020年的這五年間,各級學校的學生自殺通報案件數飆升8倍,死亡數成長1.65倍,而2021年各年齡層自殺通報率中,15至24歲占28.3%,僅次於25至44歲的35.3%,數字顯示出來的是,除了須檢視校園輔導諮商資源,並整合家庭人際、社會互動等多層面的學生自殺防治策略外,超越數字量化意涵的更是亟需強化的心理素質,對此,以「素養」教育為其核心的108課綱,雖然已經將適應現在、面對未來,所須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定為主軸,但是,仍然還是聚焦於課程學習、多元表現等外顯知能,然而,在數位當道、人際疏離的現今當下,內在默會的情緒素養培育更有深化且擴展的必要性。

誠然,教育部於「心理健康假」的專家諮詢會議中,提出降低「心理健康假」使用的標籤化、相關立法推動的配套措施,以及全面落實心理健康照護的短、中、長期計畫,或許,齊頭式的平等福利可以為校園心理健康帶來新氣象,但是,落實個別化的心理素質以及復原力的訓練,方為建立情緒素養的積極性目標,對此,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以阿德勒思想為啟發的《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暢銷書,涵蓋童年、家庭人際、生活風格、社會共融感等等整全多層且兼具生活化的思考,探討個體的認知、情緒、行為與心理動力的關係,其溫暖療癒、正向鼓勵、平易近人的語言深入人心,正面詮釋自卑感、邁向卓越的動機以及生命的創造力,亦為企業、教育各個領域注入新的思維。

總之,為了有助於學生面對焦慮、憂鬱,心理學是否要納入12年國教108課綱,雖已於網路平台呈現各種的討論,但是,發源於宗教與哲學,融合科學、生理學的心理學,並不等同於心理健康教育,癥結之處還是在於如何擬定學校教育、輔導諮商、父母家庭等各層面緊密環扣的生命教育方針,並強化面對壓力、挑戰與挫折能力的心理素質,以及從困難經驗中反彈回來的復原力,方為從長計議的教育對策。

冀此,「心理健康假」的議題,眼前仍僅限縮於技為末的工具性操作,其拋出的道為本之反思,又豈止於自我覺察、調適情緒壓力的單向度思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