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每到歲末寒冬並且在即將迎接新年之際,任何人身遭遇的不幸事故,總是教人感無比的噓唏,對此,報端傳來的急難家庭及其紓困措施,是有它進一步延伸性討論的必要。

話說桃園縣有一對70多歲同時育有3名子女的年老夫婦,因為最後一名兒子的遭逢車禍變故,這使得原本僅靠兒子的微薄薪資和阿公賣燒仙草才得以維持基本開銷 的人身需求,頓時之間卻是無所依靠而不知所措;連帶而來的是,消息一開散布以後,全國各地也湧入大量的愛心和豐沛的物資,對此,究竟整個社會可以從此一個 別的案例當中,以增生出那些的文明化內含?就此而言,激情過後的思索課題,才正要挑戰政府公部門以及一般的社會大眾,這是因為:首先,對於當前的台灣社會 來說,因應非常態性的人身變故,早已建置一套相對完備的社會救助制度,因此,在事發的第一時間內,公部門所應該要擔負的公共照顧責任,亦有它依法行政的正 當程序,換言之,偏屬於止惡性質的濟助措施,像是關懷救助金、社會專戶救助金、喪葬補助金或是生育補助金等,多少可以讓困頓的急難家庭可以稍解燃眉之急。

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直指:訴諸於感動行銷的官能刺激,那麼,一般民眾抑或是企業行號,要如何使其利益眾生的善行舉措,得以催化出來更多的加乘效 果,比如說:社會大眾的主動捐款或物資施與,究竟是側重在枝微末節式的個案處理,還是可以回歸到社會救助專戶的專業責信處遇?至於,包括當事者、案家親 人、大眾傳媒、各級政府、民意代表、社福機關以及行善大眾等相關人士,究竟是否有無一套建置化的照顧管理平台?而究竟要如何從事發之際,以進一步地擴及包 括生活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網絡和後續追蹤等等的串聯性思考,藉此才能達到停損設置和照顧陪同的多重目的?

事實上,對於政府公權力來說,急難性質的紓困措施要如何在必要時得以順利地轉換成為常態性質的救助措施,那麼,該種轉換過程所可能涉及到資格確認的身分取 得,點明出來一般民眾的捐贈行為,還是需要嫁接在更多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上,畢竟,善款的金錢贈與,有無去思考係屬於特殊目的之指定用途還是綜合使用的一 般用途?有無去思考係屬於指定捐款還是回到既存的公益勸募機制?以及有無去思忖是否因為善款金額超出法定標準以至於讓案家無法取得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等等 多面向的照顧服務?

總之,對過去這一年以來紛擾不堪的台灣社會來說,又豈只是一個『假』字可以了得,因此,一般民眾樂於捐輸並且真心?與行善活動,此一正向的社會能量,自當 有助益於引導台灣走向正途,於此同時的人文工程乃是:要如何讓溫暖之心的『慈悲』搭配冷靜之腦的『智慧』,藉此達到利益他人、教化社會以及妳、我共好的善 行宗旨,那麼,請用文明說服自己:要如何讓個別性的行善使其得以有朝向制度性善行的轉向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