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根據民間團體自行調查的指出: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兒童和少年,從幼稚園至今的高中職,曾經有被欺負的經驗,這其中「在過去一年內」被欺負過的比率為 15%,而「過去一年內每個月被欺負2至3次以上」的長期霸凌則有3.5%,推估下來至少4萬名以上的兒少在過去一年深受霸凌傷害之苦,就此而言,訴諸於 『去年逾4萬兒少被欺負!!』的文字標示,的確有它進一步深究議論的必要。
基本上,該項的調查訪問傳達出來某些的變遷意涵,這其中包括:首先是隨著網路使用的日漸普及,這使得兒童、青少年遭受到「網路霸凌」的比例,已經是出現越 來越多的發展趨向;連帶地,因為不同年齡層而來的友伴互動和關係網絡,這使得關乎到這一群未滿18歲新生世代的霸凌來源,不是隨機性質的附加模式 (additive model),而是年紀較小的兒少,其所遭遇到的網路霸凌多半來自於認識之同學、朋友的突顯模式(asymmetrical model),至於,國高中生的網路霸凌則有許多是來自四面八方網友之偏好選擇的層級模式(hierarchical moder)。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指陳出來實乃有必要針對兒少族群之網路霸凌的集體現象,以深究不同的霸凌來源模式及其相與對應的防制措施。
再則,就霸凌本身的類型劃分來看,主要還是以「言語嘲笑」 和「關係排擠」這兩項的比率最高,不過,倘若是加入性別變項,那麼,交叉分析的結果卻是出現男生曾被肢體欺凌的比率是女生的2.5倍,女生曾被言語嘲笑的 比率是男生的1.5倍,以及女生曾被關係排擠的比率是男生的1.7倍的對比式落差,就此而言,因為生理性別的摧化作用,這使得男生之於動粗碰撞的肢體霸凌 對照於女生之於嘲弄排擠的關係霸凌,的確已經是展現出不同的霸凌風貌,而這也進一步突顯出來除卻不同教育教階段的年齡變項,因為性別因素所發微、形塑的霸 凌次文化,亦是用以解讀兒少霸凌類型重要的切入觀點。
值得留意的是,也因為青少年本身的次文化使然,造就了霸凌事實及其通報保護兩者之間,還是出現一定程度的落差,特別是年紀愈大愈的青少年愈不想求助於正式 的防制體系,同時,也因為身份認同的從眾行為和團體排除,更使得在缺乏非正式的求助管道底下,對於這些被欺負的學生來說,益形顯得雪上加霜而加重身心的不 堪、負荷,就此而言,對於未成年人口族群的霸凌現象,自當要有分級、分類以及個體和集體的解讀界面;連帶地,無論是背景屬性、摧化作用或是加惡因素,對於 霸凌兒少的社會事實,更宜要有長期且縱貫性質的大資料(big data)探究!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所寒的兒少霸凌現象,亦有它從偶發霸凌到長期霸凌、從身體霸凌到精神霸凌、從一人霸凌到集體霸凌、從生理霸凌到關係霸凌、從實體霸凌 到網路霸凌以及從校園霸凌到無所不在之生活霸凌的諸多延伸性思辨,就此而言,該項的調查結果,其所指涉出來的未嘗不是我們過於將霸凌窄化為單一個案,至 於,在諸多個案背後的通盤檢討及其策進作為,點明了更為棘手的處遇難題,才正要開始了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