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疫情因素的拉扯影響,也讓2022年臺灣現在人口圖像的延伸性討論,充滿著整全多層的關照思考。

首先是與「出生」指標相關的延伸性思考:統計顯示今年的1月到5月的出生人數,共計有56,206人、粗出生率為千分之2.41,這其中男性出生人數為29,196人、女性出生人數為27,010人,男、女兩性比例約為108.1,相較於去年整年度的107.0,略有增加,箇中的因素也有待從相關的背景因素來深究之,不過,若果係以5個月份下來的換算和推估結果,今年全年度的出生總人數恐將面臨到13萬人的保衛戰,連帶而來的是從包括2017年的193,884人、2018年的181,601人、2019年的177,767人、2020年的165,249人到2021年的153,850人,諸如總人數及其減少的幅度之多且快,這才是該起出生人數之於社會變遷人口發展的針砭所在,況且這其中還包括從個體範疇的出生人數到中介範疇的人文區位以迄於宏觀面向的高齡少子女化大環境的拉扯、糾結。

事實上,僅就六都與其他的台灣省縣市之於出生人數的人文區位比較,那麼,2017年193,884人的出生人口數,六都計有139,800名的新生嬰兒,占72.10%,2018年占72.07%、2019年占71.41%、2020年占70.88%以及2021年占70.38%,所占的比重雖有逐年的減緩趨勢,但是,直轄市與非直轄縣市的出生人數,背後所實有需要配搭的生養環境,這也是如何啟動社會性投資,進而舒緩人文區位階層化的觀察判準之一;連帶地,從自然性增加的「出生」所映照之自然性減少的「死亡」,那麼,2017年的171,242人死亡、2018年的172,784人死亡、2019年的196,296人死亡、2020年的173.156人死亡、2021年的183,730人死亡以迄於今年前五個月的81,144人死亡,顯現出來的除了是關乎到老化、惡化之不可抗拒的死亡現象外,有無進一步深究死亡的真正歸因,畢竟,死亡人數朝其非比尋常的非常態模式發展,恐讓2022年全年度是否會逼近19萬名死亡人數大關,這又是一條另類的防禦布陣,如此一來,2300百萬名的臺灣人口數量指標,更是會用加快的速度造成量質俱變的更多牽絆。

誠然,自然性增減的出生和死亡,對應於社會性增減的遷出與移入,那麼,臺灣地區總人口蛻變的推拉效應,已然是出現在近年以來的人口遷移行為上,2017年的自然增加為22,606人、社會增加為8,809人;2018年的自然增加為8,817人、社會增加為8,888人;2019年的自然增加為1,471人、社會增加為12,718人;
2020年的自然增加為-7,907人、社會增加為-33,978人;2021年的自然增加為-29,912人、社會增加為-156,010人,姑且先不論及今年無量下跌的惡化情形,單就自然或社會的人口減少,巨變之強,遠遠超出想像之中,這也讓量質皆弱的人口危機,成為一項難以想像和無法善後的國安課題。

可以確定的是,人口衰退危機,鐵定比對抗疫情的這一役,來得嚴肅且嚴重。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