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約每10個保母中就有6.5個無照,爭議案件層出不窮,甚至從受托幼童身上驗出安眠藥的中毒情形,對此,立委與民團表示,衛福部應該要即刻修法,針對無照保母的宣傳訂定出禁制條款,並加重對於無照的裁罰以及立即停止其托育行為,只不過,該項的新聞報導,是否有貼近經驗現象及其回歸於制度設計的相關運作失靈,這會針砭所在。

基本上,該起的新聞事件固然是相應5月15日全國兒童安全日前夕的應景報導,但是,從民團前置作業的專業評估到會議現場記者的經驗臨判,在在都讓『孩交託保母竟驗出安眠藥,兒團籲修法加重無照保母裁罰』的新聞下標,充滿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聳動囈語,遠地不說,自2014年12月1日起政府便正式實施所謂的居家托育服務登記制度,以將居家托育人員納入保母系統管理的建置體系之中,如此一來,報導所指涉約每10個保母當中,就有6.5個係屬於無照保母,究竟是查核有誤、報導偏差抑或特意的加以誇大;連帶地,即使若果成真,相與因應的論述思辨,更應該是要進一步地擴及到從戰略到戰術多軌並行的綜融檢討,特別是出席的立法委員如何善盡對於國家機器的監督之責,中介專業的民團組織如何就其整個托育生態環境以提出結構性解套的策進作為,這其中包括有照顧責任歸屬的托育政策、輔導或裁罰的典章制度擘劃、育兒津貼或托育補助的乘數和成數效益評估以及公立化或公共化的內宣話術等。冀此,該場「居家托育服務品質堪慮,有照管不動!無照無法管!」的記者會,恐怕是有刷存在感般的自我感覺良好。

事實上,即使是聚焦於包括立法、行政和服務輸送的工具性範疇,記者會裡相關的見解和建議,亦有存疑之處,這是因為:訴諸媒體的保母爭議相關事件5年內就發生105起,對照於政府社會及家庭署所公告之裁罰案件8年卻是僅45件,換言之,見報之類的『進案』和屬實裁罰的『成案』,固然是有不成比例的落差情形,但是,需要的更是大數據資料的後續勘查,而非杯弓蛇影般疑心恐懼;再則,分析近年以來托育案件的司法判決所發現到,77%為居家托育案件占整體相關案件的大宗,過失案件佔69%,故意案件為25.2%,這部分的陳述比較是偏向於描述性質的輪廓勾勒,並無直接關涉到約每10個保母中就有6.5個無照的直接推論;至於,家庭虐待的兒保情事,又豈止於限縮在無照保母身上,一方面恐有認知偏頗或缺陷之虞,致使忽略了居家型態的照顧服務,像是托嬰、顧老等,要如何突破城堡式的自我防衛,藉此具體保障這些生理相對羸弱的特定人口族群。准此,訴求於以公權力排除無照保母之宣傳與收托,並針對疑似不當對待幼兒之保母,訂定明確的調查、蒐證、認定流程,從而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等論述,已然忽略了癥結點不在於無照『無法』管,而是何以管不到和管不動的執行力,及其背後所牽動的收托心理捷徑、市場供需法則、家庭組成變異和居托中心機制設計。

顯然,作為某種通過性儀式的該場記者會,利益或利害的一干人等,會議過後依舊還是各自表述,至多是等待更大規模的國家報告書盛會,以再次地標舉對於捍衛兒童最佳利益的責無旁貸。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