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月報資料顯示,今年(2022年)1月平均每戶人口數量僅剩下2.59人,再次創下歷史的新低,這也使得相與衍生出來的變遷意涵,是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基本上,導致每戶人口數量下滑的歸咎原因,包括有人口減少、分戶與單身戶增加等因素,對此,根據統計資料顯示,1991年之際,全臺平均每戶還有3.94人,2009年已然跌破3人以下的關卡,只剩下每戶2.96人,到了2021年雖然是有守住平均每戶2.6人的數量規模,但是,今年1月卻已正式跌破2.6人,平均每戶只剩下2.59人,除了一舉成為歷史的新低外,是否還會持續向下探底,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畢竟,從每戶人口的『量能』到人口素質的『能量』,直指出來背後所實有的家庭支持系統,能否得以穩健運行抑或停損設置,這會是關鍵所在;連帶地,不到三個人的家庭成員結構,又有其分屬於夫婦雙老、代間老老或老障、廣義獨老、高齡未婚與不婚、核心少子女化等等不同的家庭樣態組成,如此一來,關照於多樣殊異的家庭型態及其所對應之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和家庭照顧計畫,點明出來:外在形式的家戶人口數量,自當是要有內在基底之於家戶自助能力養成的基本提問。

值得留意的是,因應於包括自然性減少與社會性遷出的推拉夾擊,除了是讓家庭人口減少和分戶增加外,未來單人家戶的比例,極有可能一舉超越現行父母加未婚子女的核心家戶,並躍居成為社會形態的主流之一,如此一來,緊扣「家庭人口環境—照顧家庭制度—不同家庭境遇」的論述架構,現行的建置措施與策進作為,實有回歸於包括理念、政策、法令、典章和服務措施的整體性布建,更遑論於這當中還涉及到涵蓋醫護、內政、經發、勞動、社工、教育等等攸關到「安居—樂業」的關懷意旨。冀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不單單只是限縮在單人家戶何以迅速竄起及其需求滿足或風險規避的配套措施,而是當代臺灣的『家庭圖像』已然出現從量變到質變、從單一到多元、從求同到存異、從普及到個別以及從生命週期到生命歷程的創造性轉化,如此一來,從單人、單身到單一家戶所關涉到個人生命歷程,更要有對於性別、生理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社經水準、社會資本、關係網絡抑或人文區位等等類別範疇的分殊詳論。換言之,「單人家戶」實乃是一項複雜、深邃、多重且變異的複合變項,不能只是限定於某種特定面向或議題的擴大發想。

總之,處於高齡少子女化的人口發展大環境,單人家戶躍居成為社會形態主流之一,這乃是一項預料之中的演變結果,就此而言,單人家戶作為一種兼具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就不只是侷限在地產新屋之類的市場商機,而是變遷社會底下所興起的不同家庭形式及其結構、組成、內涵、功能和樣態,有無相與對應的基本權益保障對策,抑或是多些福利的增進,藉此強化對於包括單人家戶在內之各種家庭型態的社會性投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