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兩年,台灣各產業都受到衝擊,儘管現在國內疫情趨緩,內需消費產業逐漸回溫,其實還有種低工時的「隱形失業」族群,每周工時未達35小時,不算入失業率也未列無薪假,據主計總處統計截至今年10月還有29萬人。

《蘋果》追蹤這群低工時的打工族,普遍因疫情遭到減班,收入銳減到幾乎難以支應生活開支,不是靠先前老本,就是想辦法跟各方借錢應急,適逢近日民生物價漲價潮,簡直是雪上加霜。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10月因經濟因素,包括業務不振、無法找到工時大於35小時之工作及季節關係等,致周工時未達35小時者為29.3萬人,僅比9月減少2千人。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減幅雖少,但目前還是持續減少狀況,尤其觀察業務不振這項,改善滿多,因經濟因素包含種類多,綜合看來減幅確實較少。

依據《勞基法》第30條第1項規定,正常工時每日不得超過8小時,每周不得超過40小時,若周工時未達35小時,雖然不算失業,但也未列入無薪假,多數是工時不固定的打工族,旺季有得吃,淡季就度小月,依基本工資時薪160元計算,就算每天7小時上滿5天,一周進帳僅5600元,若周工時低於35小時,微薄收入更難維持生計。

有不具名讀者向《蘋果》反映,本身是在餐飲業工作,雖7/27解除三級警戒,剛開始大家還是不敢到餐廳用餐,結果餐廳的做法是讓工讀生在用餐顛峰時間(中午、晚上)來上班支援,過顛峰時間就回去,有時一天僅工作2、3小時,收入完全是大銳減,難以維持生計,直到11月中下旬防疫鬆綁才慢慢恢復正常。

該讀者坦言,收入銳減影響最大的就是餐飲費,原先生活費足夠的狀態,一餐至少都可以吃到200元,但因沒頭路沒收入,為了節省支出,一餐僅花50元,甚至很長時間一直吃麵包,在月底時幾乎是三餐都吃吐司,是到近期疫情緩和,整體狀況才得以改善。

另外一名L先生表示,自己是在量販店上班,因為是工讀生關係,上班天數一直被砍,一周僅工作20小時左右,周薪只有3200元,幾乎難以負擔房租跟學費,只能用先前的積蓄度日應付,真的是快活不下去。

這類「隱形失業」人口,在今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後,從4月的18.9萬人一下暴增到79.2萬,到了6月則來到最高峰98.4萬,近期已逐漸下降,陳惠欣分析與疫情趨緩有很大關係,目前商業活動都陸續恢復,這都會連動讓低工時勞工數字往下並改善。

她表示,今年5月19日指揮中心宣布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直到7月27日才降為二級,這兩個月民眾皆無法自由外出,內需產業受極大衝擊,餐飲住宿業更是首當其衝,也使得「隱形失業」人口在6月飆升最高峰,而降為二級警戒後,民眾可以內用、加上口罩有條件鬆綁,內需服務業逐漸復甦,這類人口才逐漸下降。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分析,10月份內需消費有明顯復甦,最主要原因就是疫情緩和,另外就是五倍券產生的效益,只要消費恢復,內需相關的服務業就業狀況就會改善。

目前隱性失業人口為29萬,而這項統計從108年至今,平均值為20萬上下,現在還多了近10萬人左右,對於用甚麼策略可加速減少低工時族群人數,吳大任說,主要得看餐飲業復甦狀況,餐飲業比較難能可貴是,在10月的經濟成長比去年同期相比是正的,代表消費已逐步回到原有水準。

他表示,加上今年經濟成長率有望超過6%,在今年過年前的消費潮,應該還是會持續,只要內需產業不斷復甦及成長,這樣先前因為疫情造成的低工時人數,就有機會下降,另外也有望在年底回到平均值。(時事新聞來源:蘋果新聞網,20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