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隨著文明化的發展進程,這使的關乎到與老人相關的議題現象,就有它進一步深究探討的論述述空間。

基本上,依據國際的標準規範,在以65歲作為老人的條件門檻之際,此一扣緊生理範疇而來的身分取得,就不單單僅止於在職場勞動上的權責關係,而是有其多面 向的衝擊影響,就此而言,65歲的屆齡應退,是否要有它早退、晚退、裸退、半退而來之『老力』的人力再運用,顯然,依法辦理之截然二分的切割方式,多少是 讓老年人與非老年人口形成一種相互隔離的對治關係,而非是一種共生且共好的利益團體。准此,在這裡的追索與反思,乃是突顯出來當年齡成為一種的連續變項 時,那麼,要如何因應於不同特定年齡而來的生命流點、生命事件藉此形塑出不同特色的生命歷程,而非只是限縮在生老病與死的生命週期上,就此而言,不妨以 65歲年紀作為一種的生命賡續,藉此思考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化教育、近老年齡族群的年老教育以及跨年齡層之社會融合的相處教育,無疑地,在這個層次上,我們 這個社會顯然還是忽略了這一群資深公民的社會性存在。

事實上,對於老人議題現象的考察解讀,自當是有其來自於個體、集體以及整體的不同界面關照,對此,從微的視層面切入,那麼,偏屬於個人之老身、老伴、老 本、老窩、老友抑或是老趣的關懷旨趣,點明了所謂的老人一詞,就不只是單純的一人一事,而是嫁接在從平均餘命而來的健康餘命,是否有其含蓋醫病維護、所得 替代、經濟安全、友善環境、社會?與以及健康促進的全面性關懷,就此而言,要如何避免從孤獨性存在以惡質成為存在性孤獨,那麼,關乎到撤退、活躍抑或是老 人次文化的理論觀點,宜要有對於長者之分級、分類和分階與分段的對應措施,特別是針對中年的近老(50-59歲)、快退休的臨老(60-65歲)、年輕的 老人(64-74歲)、中年的老人(75-84歲)、年邁的老人(85-94歲)以及松鶴的老人(95歲以上),而有其生理的、心理的、經濟的、社會的、 物理的以及靈性的等等的策略性規劃?

於此同時,來自於貧、病、孤、老、閒和錢不夠花用的集體性意含,彰顯出來的乃是現行的社會安全體系,又要如何回應於不同的時代脈絡性,藉此思索可能和可行 的權變措施,畢竟,當是本人之於家人的世代移轉,已經因為不婚、少生和晚死而產生微妙的變化之際,那麼,無論是本人之於本人的個人移轉抑或是本人之於外人 的社會移轉,相與對應之社會保險制度或商業保險產品的建置化工程,都要有回歸到個體理性的精算原則,否則,當下與老人現象相關的議題、難題或問題,相當程 度上,都會是當前非老人族群未來的切身寫照,乃甚至於只會更為加惡、脫序和迷亂!?

總之,當新加坡社會採以『樂齡人士」』用語來取代對於『老人』的長者稱呼,這除了表達對於這些上了年紀的銀髮族期待因為快樂而忘掉生理年齡的積極意義外, 所謂「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eing)的社會變革工程,更需要有戰略和戰術的並同性思考,就此而言,攸關到與樂齡之意識型態、政策定調、法令規範、典章制度、整合服務、有效輸 送、照顧管理和社會融合的串聯性思考為何?連帶地,在家老化的居家照顧、在地老化的日間照顧以及機構老化的入住照顧,各自的解套與配套,又有無相應於人口 海嘯的立即性危機,以提升成為會危及國安的公共?與課題!?最後,從單點式的老人個體福利到套餐式的老殘集體福利,宜進一步思考一套讓長照家庭得以穩健運 作的照顧藍圖和服務網絡,是否建構為備和穩健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