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針對去年(2014年)45歲至64歲中老年人的退休準備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出來有高達72.98%的受訪者決定「自謀生路」,對此,關於『養兒防老-養老防兒』的議題現象,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誠然,扣緊高齡少子女化的發展趨向及其謀生不易的工作所得,這使得關乎到『誰來養老人?』的命題思索,隱含的是更為深邃的論述意涵,僅以2005年台灣地 區65至74歲老人的生活消費來源便可看出若干變化端倪,這其中啃老本、家人支應以及工作收入,分別佔有老年人生活消費來源的42%、25%和12%,遠 遠和1985年的21%、44%和41%,有著極大的比例落差,連帶地,75歲以上的長者更是有高達42%要依賴過往的儲蓄和利息來養活自己,否則的話就 須以政府公部門支出以維持基本的所需開銷(佔31%)。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突顯出來的是家庭和親人已然不再是退休一族可以仰賴的重要來源,特別是當工 作收入和家人支應的比重劇降之際,那麼,此一削減而來的相關開銷,就只能徒以個人存款或政府救助來加以因應。

事實上,該項的經驗現象,亦投射並成為中壯年齡層之近老人口族群的憂患意識和迫切危機,畢竟,時空環境的改變,這使得關乎到『誰來養老人?』的假設命題, 已經不再是規範性的道德想像,而是充斥諸多干擾變數的人身困境,特別是相應於從多代、三代、二代、二人到一人的家庭結構變遷以及所得不足、中斷或喪失的經 濟安全風險,因此,上述該項針對45歲至64歲中老年人所進行的退休準備調查一事,相關調查結果的出爐,也就不是那麼地令人感到突兀,於此同時的批判性反 思乃是:要如何針對不同年齡組以及跨代之間的個人移轉、世代移轉和社會移轉,以調派不同的分擔比重?特別是現行的社會安全機制設計,亦要有它與時俱變的必 要性調整?連帶地,訴諸於自謀生路的經濟安全課題,那麼,此一退休前、後的所得替代水準,又要如何嚴肅探究所謂老有所本、老有所養、老有所居抑或是老有所 終的串聯性思考?

對此,『養兒防老-養老防兒』也就不應該只是淪為道德指稱的人身反諷,而是當生理弱勢的『老』和經濟弱勢的『貧』」所加成形塑出來的『老貧』及其孤守空巢 的社會事實,那麼,對於高齡老化的變遷趨向和各項需求事宜,就要有風險規避的建置性規劃。總之,從四成的已老一族須啃吃老本、八成近老一族要自謀生路以及 超過六成老貧一族的乏人照顧,那麼,高齡老化的人口海嘯,就不應該還是某種紙上談兵的形式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