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多數大專的開學日,但疫情下的大學生活,也讓學生焦慮爆表。不少學校實體諮商預約已滿檔,還有學生被排到年底;有學校的心理健康通識課也被學生搶翻。大學分析,疫情影響上課、選課、生涯規畫及人際關係等,變動大加劇學生無助與疏離感,易產生焦慮與憂慮。

五月中因本土疫情爆發,全國學校一路停課至暑假,學生實體心理諮商跟著暫停,八月中才陸續恢復,學生預約實體諮商從暑假滿到開學後。

今年不少大學新生「無終也無始」,不僅高中生涯沒有畢業典禮、指考延期,大學開學也沒有實體迎新;大學舊生雖然「停課不停學」,卻有大學教授發現學生成績「走鐘」,學習成效M型化。

一名頂大教授分析,一連串的變動讓大學生可能會面臨無助與疏離感,以往可能不會出現的親子衝突、朋友間陌生、學習遲滯,都有可能在新學期產生。

台灣師範大學去年曾因疫停課兩周,未料一復課,就出現學生諮商預約潮。台師大分析學生情緒困擾的樣態,學務長林玫君表示,最多的是憂心自己染疫,隔離檢疫加劇學生產生焦慮、憂鬱的心情;第二則是生涯規畫,學生難以掌握生涯安排,挫折感高;再來就是學習壓力,學生憂心遠距教學跟不上。

大學昨天開學,面對疫情的未知風險,教育部建議前兩周採線上教學,就算恢復實體課程,也有班級人數限制,光是線上選課、加簽都讓師生吃足苦頭,教授信箱被加簽信灌爆,學生也焦慮選不到理想的課程。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楊長苓建議,學生可利用專心呼吸跟分心脫逃達到紓壓效果。她提到,紓壓並不是因為做了什麼而放鬆,反而是做了什麼之後,會感到平靜安定,有時睡覺也是不錯的紓壓方法,建議學生多觀察自己,找出自己的紓壓模式。

政治大學今年也找來兩位臨床心理師,開設兩班「自我探索與心理健康」通識課程,原訂每班只收六十位學生,卻吸引二七○位學生搶課。授課心理師曾心怡說,希望這門課能成為學生出社會後還記得的課,大學生應把變動視為常態,把變動參數放在心裡,隨時面對變動,就能找出配套方案。(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