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You complete me。(你完成了我)」,出自電影《征服情海》的經典台詞,意指的是我們的人生會因為某人的加入,而變得完整有意義,更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昇華到不同的境界。誠然,人具有將感受加以豐富詮釋的轉化能力,也就是,一種逆境中的前進力量,稱之為「軔性」與「自我實現」的正向心理價值。
首先,以生命歷程觀點來看一則2018年在紐約時報刊登高中生琳.皮納申請大學「人生密密縫:奶奶的百納被」的入學作文,內文描述的是來自於社會底層家庭成長的少女,在她成長的歷程裡,是如何從基本溫飽,進而取得生活與經濟的安全感,在「家庭、階層和夢想」裡,交織著青春成長的琳.皮納,觀察奶奶縫製百納被一針一線的來回動作,多次出入監獄的父親,工作經濟的不穩定,也造成家庭裡的動盪,但是,奶奶總是和她說「一切好事只會發生在那些耐心等待的人身上」,對應於現實生活裡的諸多困難、障礙,也讓琳.皮納的眼光視野與一般的少女不同,就像一片片拼起來縫製的百納被,生命裡的困境,造就她創造了更美好與希望的未來。
其次,從近期一篇司考特需求帆船理論,顛覆我們既有認知的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論,需求帆船理論包括「安全與成長」兩個不同的階段,前者的「安全」代表的是由「生理安全、情感聯結與自我尊嚴」所組成的船身,而「成長」則是含蓋「自我探索、愛與目標」的主帆,這其中從個體的生理、心理到社會等最為基礎水平的滿足,以進一步地擴充到精神層面與人生方向的基底探索,讓人覺得這段的「揚帆」過程,充滿寰宇奇航的生命驚喜,以此觀之,設定目標就像是東西南北的方向概念,朝著心中的目標逐漸定向,以找到心中伊甸園的新大陸,就像是發現一個新的自我。
冀此,相應於馬斯洛對於「自我實現」的概念所說明的「那是一種想要充實自己的想望,把自己變成有潛力的人,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然而,從需求帆船理論來看,某部份的人受困於要時時刻刻營建「船身結構」,才得以有一己的容身之處;有的人則是擁有穩定的船身,但卻是選擇停泊在安全的港灣;也有的人帶著對新大陸的想像與好奇,揚起風帆,不論是在那一個時刻,需求理論建立在自尊與自我認同的持續學習心態上,如此一來,成長的蛻變成為一種提升自我效能的學習歷程,接納與理解我們是以怎樣的眼光態度來看待真實世界裡的缺憾,以彌補心中的遺憾,但是,我們仍舊是可以成為那個「理想中的自己」。
最後,用抽像的角度思維「自我實現」,藉由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在成長為大人以前的孩子,他們的世界環遶著生理滿足、心理發展與社會化適應,並且大部份的時間是投入在學業的學習,如此一來,對於「自我探索」要如何定向,就需要令人思考如何陪伴青少年,以渡過「成長風暴期」的穩定航行;連帶地,來到成年中期與晚期的任務乃是「關心社會與貢獻、分享知識、生命價值與尊嚴」,晚期則是「榮耀與統整」,這也讓嫁接於司考特的帆船需求理論,使其自我實現目標,成為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會有的奮進目標,至於,核心之處乃是「持續激勵學習與強化心理結構」,這更是關乎於小帆船能否乘風破浪到究竟可以多遠的自我限設。
總之,是什麼觸發您、我的自我行動?或許,可以回眸身旁的人,讓我們勇敢向前行,也可能是源自於彼此生活日常、人際連結與相濡以沫的交互情感,容或,個人無法獨自創造美好的社會,但是,「你完成了我」的共善、共好,當下的您、我就猶如一針、一線般,將這些的逆境拼湊交織成一件充滿祝福與期待的百納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