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與國家財政紀律相關的新聞報導,背後所糾結的延伸性思辨,是有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根據財政部國庫署所公布的最新國債鐘資料,截至今年(2021年)的八月底為止,中央政府的長、短期債務,合計約有新臺幣5兆8,498億元,折算下來的話,全體國人平均每人須背負24.9萬元國債,相較於去年年底的23.8萬元,已經是多了1.1萬元,增幅或是加惡的速度,早已是國家財政一項的發展危機或警訊,只不過,帳面上的人均負債金額,因為並非是當下要由全體人民掏腰包立即的買單清償,這也使得該項人均負擔指標的國債鐘發布,已然成為某種無關痛癢抑或事不關己的時事花絮,如此一來,國債鐘也就如同溫室效應、氣候變遷般,成為一項兼具集體意涵的共有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基本上,對於今年有所增加的國債總額與人均負債數額,官方的回應說法是有兩項的主因,其一是疫情影響之下,紓困支出也隨之增加,其二則是受到少子女化的影響,人口數持續的下滑減少,這也使得用以計算平均每人國債的分母,也跟著變小,進而,平均每人的負債自然會有所增加;連帶地,近年以來,國家的財政業已有所改善,預估到年底的長債部位約32.9%,明年的年底便可降到32%左右,這與40.6%的法定舉債上限,仍有一大段的距離,特別是我國的紓困特別預算歲出占GDP比率僅約3%,與國際各國相比之下,仍屬於較低的水準,如此一來,無論是國債總額的整體面或紓困特別預算所占比重的微視面,審慎以對於該項的財政發展危機即可。

只不過,從短期到中長期、從帳面的名目債務到潛藏的實質債務以迄於扣緊財政良窳所關涉到人口、勞動、經濟或是國際競爭等生存環境,那麼,斷然不能持盈保泰以淡然看待此項的國債鐘指標及其背後的變遷意涵,這是因為:一方面,國家的預算編列與經費支出,除了是用以維持國家正常運作的必要性開銷外,當前不到位的各種年金改革,徒以編列預算來填補沉痾已久的年金給付缺口,這使得該項財政資源排擠效應的自維之道,也讓後續國債鐘的秒鐘跳動速度,當只會加快到難以想像所之於舉債、負債和償債的諸多迷亂與困境,更遑論於當前從三倍券到五倍券所漫天撒幣的預算浮編和經費濫用情事,如此一來,上述的官方說詞,實則是有其用以考驗公民的素養知能,特別是當國債鐘的數字發布,已經被轉化成為某種通過性儀式的認知基模之際,那麼,像是債留子孫、世代會計或財政懸崖化之類的警示,即便不再是驚悚用語,但是,『麻木』與『不仁』的一線之隔及其如何看待國家正常發展的生存體質,這才是一項微妙的社會心理考察課題。

總之,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到全球所之於「共有悲劇」的迷思與弔詭,這也讓該項的國債鐘,成為了聊備一格的另類大內宣,且無助於社會連帶、社會認同的有效建構和有所改革。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