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受到晚婚少育以及高齡化的多重影響,這使得當代臺灣家庭型態的整體圖像,也隨其十年一屆的人口普查,出現了不同的變遷樣貌。

首先,就總體面來看2010年與2020年這十年期間,臺灣家庭型態的整體圖像變遷,那麼,包括夫婦(配偶或同居伴侶)、父母與未婚子女、單親(父或母與未婚子女)等不同組合內涵的廣義核心家庭,其戶數雖然是從402.85萬戶(占54.3%)小幅增為412.32萬戶(占51.3%),但是,所占的比重已然是逐漸下滑,至於,包括三代(祖父母、父母及未婚子女)、隔代(祖父母及未婚孫子女)、父母與已婚子女等主幹家庭,其戶數其戶數也是從121.67萬戶(占16.4%)小幅增為127.85萬戶(占15.9%),所占的比重同樣是逐漸下滑,但是,單人的家戶數則是反而從2010年的163.00萬戶(占22.0%)一舉擴增至2020年的208.50萬戶(占26.0%),此一家庭的組成人數及其支持量能所之於量質俱變的變遷意涵,將會是未來多元化家庭政策及其家庭福利服務措施的考察重點所在。

其次,就上述包括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單人家庭各自微視面的深究論述,那麼,以父母與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典型核心家戶還是最多,只不過,也是在2020年降至245.5萬戶(占30.6%),相較於2010年續減了20.1萬戶(下降有5.2%),相形之下的單人家戶,十年之間則是一舉增加有45.5萬戶(增加有4.0%),此一互為增減的發展態勢,也說明了少子女化的晚婚生育模式,固然是造成家庭的成員人數有其難以的翻轉趨勢,但是,量不足且質待強化的家庭動力,勢必也會是家庭社工處遇的新興挑戰課題;連帶地,諸如夫婦、單親、三代、父母與已婚子女、隔代以及其他家戶各種不同的家庭型態,均是出現趨同的增加態勢,這似乎也顛覆了傳統由父母與未婚子女所組成典型核心家庭的主流樣態,相反地,可能是雙老現象的「夫婦家庭」、自願或被迫的「單親家庭」、已婚子女不再是自立門戶的「另類核心家庭」抑或是祖父母扮演主照者的「隔代家庭」,直指出來的皆是:隨其社會變遷所衍生出來的人身需求,這使得固然還是要訴諸於以家庭為重、為要的守護機制,但是,相與關聯的組成、形式、內涵、功能與樣態,早已是大異其趣於傳統的家庭認知基模。

最後,扣緊高齡社會的關懷旨趣,那麼,去年(20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業已高達到有367.1萬人之多,十年之間劇增了122.6萬人(增加有50.1%),此一老年人口快速且巨幅的增加趨勢,固然是用以回應醫護或公衛的到位資源,但是,從平均壽命到健康餘命的差距擴大,及其所要面對的長期照顧課題,這使得像是長者與子女同住占51.9%最多、與配偶(或同居伴侶)同住占21%、與其他親友同住占8.8%、以及高齡獨居者占15.6%等高齡居住型態,就不單單只是某種樣貌的勾勒呈顯,而是直指的包括自為(自危)照顧、家人照顧、親屬照顧抑或是機構照顧,如何有其不同類別範疇與相應配搭之整全性、多層次的高齡照顧體系,無疑地,此一規範與工具、現實與未來以及停損設置和超前布建的落差或斷裂,這才是該起數字上要如何有效管理的公共治理真義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