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君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新聞報導屏東縣雙園大橋附近,二月二日深夜,有民眾發現一名包裹著毛巾的男嬰,用白色大塑膠袋裝著棄置路邊,旁邊還放了幾片尿布,社會處表示,男嬰健康狀況良好,研判出生未滿月,目前安置於寄養家庭,至今無人認領,社會處呼籲,請男嬰父母盡快出面,免得被控遺棄罪。

根據衛福部統計104-108年出養原因為棄嬰(童)者有46名,可見即便我國有關收出養的法律機制建置尚稱完備,但仍不能排除有些未婚父母或意外而生的嬰兒(被性侵)並不想透過正常管道留下個人資料出養孩子。隨著社會的演變,當走投無路的父母,不想透過正式管道討論孩子的未來時,什麼是他們的其他選擇?或許「棄嬰箱」是能夠為這些無辜的嬰兒,開啟另外的人生道路。

為了避免殺嬰或嬰兒被遺棄在草叢裡、下水道、垃圾桶、冰櫃等對新生兒來說的危險之地,有許多國家設有類似中世紀時期,一些醫院、教堂、孤兒院外,使用圓桶收集棄嬰的「棄嬰箱」,比如美國印第安那州(Indiana)2016年設立全美首個「嬰兒安全收容箱」,收容箱裡設有溫度控制系統與軟墊,並且闔上箱子後即可上鎖,確保每個寶寶不會有危險,同時箱子也會自動在30秒內通知相關單位,且在3到5分鐘內寶寶就會被人員們抱出來,至於,離我們不遠的韓國也有宗教團體設置「Baby Box」;2007年日本熊本縣的慈惠病院推出俗稱「寶寶郵筒」的棄嬰保溫箱「送子鳥的搖籃」;對岸的大陸則是自2011年設立第一個「嬰兒安全島」以來,現在已經在多個省市設立,以為棄嬰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收容環境,目的是讓他們有更大的存活機會,因為那些被拋棄在街上或別的什麼地方的嬰兒,據統計平均存活率只有三分之一。

承上之言,各國設置棄嬰箱有些是有法源依據,但是,有些則無,正、反面的看法相持不下,不認同的人認為棄嬰箱將會助長遺棄嬰兒的風氣,會讓父母降低責任感,且有些遭受遺棄的嬰兒都有較重的殘疾,更有甚者認為棄嬰箱讓嬰兒陷入人口販運的風險,及其最為人詬病的匿名性,也讓孩子斷了與親生父母的聯繫,長大後即便要接受被收養的事實,但是卻對自己的身世充滿迷惘。不容否認的是,許多策略的實施乃是雙面刃,包藏著倫理及道德的兩難。無論基於宗教情懷還是人道主義的出發點,收留養育棄嬰絕對是對生命的尊重,這也是一項文明的象徵。

不可諱言,不同的社經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母親棄嬰,之所以會走到選擇棄養孩子的地步,不排除多數為缺乏社會支持或周圍親屬支持系統薄弱的隱性受害者。如果「棄嬰箱」的設置不被許多正式管道所接受,那麼,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為意外懷孕者,設置匿名的生育諮詢服務,這或許可以為確保孩子生命權和維護女性生育與否的選擇權,另闢一條可行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