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報載根據公衛學者的研究指出:台灣地區各個縣市健康不平等的差距出現愈來愈大的發展趨勢,這其中台東縣的住民甚至於比都會地區的台北市人,整整少活八點五 歲,除此之外,南部的雲林縣人更是在近四十年的期間,身體健康的惡化情形最為嚴重。顯然,關於全台各地的健康差距一事,是有它相應於衛生福利界面而來的論 述思考。
基本上,扣緊公共衛生及其流行病學的關懷旨趣,那麼,上述全台各個地區所呈現出來之建康不平等的落差情形,倒不是一項非常獨特的發現或見解,只是,可以進 一步斟酌的是:何以健康差距的幅度不斷地被拉開,乃甚至於形成一項難以改善或是期以逆轉的馬太效應,就此而言,要如何從健康差距此一客觀事實,藉以向前和 向後地深究背後所隱含的結構意含,這才是問題論述的真義所在,畢竟,相應於健康不平等而來的連續性關係和串聯性思考,理應是要進一步正視從培力教育不平 等、就業機會不平等、經濟安全不平等到健康維護不平等的貫通與落差以及從個人因子、家庭因子、區域因子到環境因子的迷思與弔詭;至於,健康狀況的良窳倘若 指涉的是某種的個人不平等,那麼,要如何深究從個人不平等以延伸到家庭不平等、地域不平等、區域不平等抑或是社會不平等,而此一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力 (social force),突顯了結構性的解套理應是要優先於對於個體層次的道德譴責。
事實上,即使是還原回到個體層次上,那麼,區域之間的健康階層化又何嘗不是直接地投射在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健康差距,就此而言,從遭逢特定的生命事件 (life events)所蔓延形塑出來不同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點明了相同常模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裡,何以面對風險事故的應變能力,卻是如此不堪的天壤之別,就此而言,用以思索從個人風險、社會風險到國家風險而來的地區風險和區域風險,將 會是未來進行風險評估以及風險管理的首要課題,也就是說,在這裡的延伸性思考乃是:要如何從單一的個別縣市以擴及到鄰近縣市的區塊之間和整合區域的塊狀之 間,藉以思索縮減健康差距的不同對策,畢竟,全台各個縣市所呈現出來的健康不平等或不均度,區塊或塊狀之間所產生的共拌和牽扯作用,實則需要戰略層次的綜 融思考!?
最後,呈顯出縣市之間健康差距的真義不在於製造出區塊或塊狀之間的族群對立,特別是復加於健康一等公民以及次等公民甚或是三等公民的情緒對立,誠然,不同 的生活環境,實則所要面對的是不同層次與程度的生存壓力,就此而言,都會地區住民個別平均餘命的增長,此一量的增加不盡然就等同於生命品質的提升,因此, 在欣羨之餘,除了進行相關資源配置的結構性改造外,還原回到基本提問,乃是:每個人是否都善盡對於保健自個身心平衡的公民責任?連帶地,應該要思索的是關 於好山、好水是否等同於好心情或好自在的諸多人性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