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目前國小的上課時間係為每節40分鐘,下課則是僅有10分鐘,若是想去福利社買個東西吃抑或是去操場運動一下,往往會因為時間的緊迫而有所卻步,對此,有的學校已經是將第二節課的下課時間延長為20分鐘,以便於讓學生有更多舒展身心的休息機會;連帶地,台北市教育局亦著手規畫要將20分鐘的大下課時間一舉延長為30分鐘,並且先行在小一、小二低年級試辦,倘若成效良好的話,會推動到台北全市的所有國小。

基本上,該項從基本款10分鐘時間的「小下課」到20分鐘的「大下課」以迄於30分鐘的「超大下課」,就不單單僅止於下課時間長短的技術性範疇,而是要有從低年級到中高年級以及從義務教育到高中職大專校院的延伸性思考,如此一來,每節上下課的時間範圍,是可以有操作性調整的重新考量,乃甚至於可以將每兩節或連續的兩堂課視為是一個單元,藉此讓教師有更多彈性上、下課的應變籌碼,只不過,這些的技術性操作,還是要回歸到學習真義的基本提問,特別是扣緊整天、整周、整月和整學期的學習內容而來之上、下課的時間安排,如何得以傳達知識涵養和全人成長的發展意涵,就此而言,超脫於上下課時間的表相時間數量,那麼,諸如上課要學習些什麼?下課可以做些什麼?以及從小下課到大下課、從大下課到超大下課抑或是從小上課到大上課或是超大上課、從課堂到校園、從學校到校外以及從校外回到家裡等等所被期待的適性教育和彈性學習,又是否可以突破人事時地物的結構性限制?

事實上,從硬性規定到彈性伸縮的上下課,考察的真義還是要回歸到師生互為主體性意義(inter-subjectivity)的關懷旨趣上,如此一來,從課綱的原則性規範到課堂的授課內容進度以迄於暫告一單元段落的提前或延後上、下課,點明出來過於限縮在由上而下、威權指導所相對衍生出來『講光抄』或『背多分』的學習景象,以至於讓乏味、刻板、單調的上課氛圍,增生出來更多不安於心的滿懷期待下課情愫,而這也讓上課與下課,兩者一直都是處於劍拔弩張的緊張態勢,致使無心及其遲遲無法靜心聽課,相與拉扯並成為一幅即使是已經在上課,但人員還是未能到齊抑或是無心聽講的兩難情境。冀此,倘若逕自將大下課的時間延長至30分鐘為限的超大下課,那麼,過長的下課時間及其課後休息內容的妥善安排抑或是接軌於上課鈴響的最後一哩,著實考驗一線教師的課室管理能力、能耐,而讓上下課成為某種零合的對峙關係。

總之,台北市教育局意圖要將20分鐘的大下課時間延長為30分鐘的該項教育行政作為,這也使得相與衍生出來預期或非預期的發展後果(intended & unintended consequences),還是值得加以深究討論,特別是如何營造出來上下課、師生間抑或是校園內外所應該兼具的共生關係。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