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台灣陪產員發展協會理事長

日昨於台北西門町所發生高中生在街友遊民身上的潑糞事件,事發至今,依舊還是餘波盪漾,並且引來更多輿論的批評。
誠然,該起的潑糞事件,本屬臨時起意的突發狀況,因此,倘若是扣緊從犯罪的動機、犯行到犯後的態度來看,那麼,恣意妄為的潑糞事件,自當是有其令人感到匪 夷所思之憾,然而,事發之後包括當事的兩造、雙親的父母、學校制度以及整個社會環境等等的應對態度,這才是問題癥結之所在,以此觀之,對於早熟但不儘然成 熟的年輕世代來說,面對超乎心智年齡的社會事件,身心負荷之大而來的閃躲行徑,自當是人之常情,只是,要如何從該起事件當中以獲致除了懲治教訓以外的智慧 增長,這會是激清過後所要面對的嚴肅課題;連帶地,東窗事發的當下,校方祭出退學的趕盡殺絕做法,反而是引爆出更多的不堪,這是因為:一方面,在整起事件 的背後,關於責任糾舉的部份,校方的比例原則為何?甚或是這一群學生究竟是在什麼樣的『境教』氛圍底下,以習得作為社會一份子所應該需要被涵養的公民知 能,就此而言,見微知末以窺探該起事件的延伸性思考之一,便是:針對校方不當的危機應變措施,實則隱含對於年輕世代不當的身心戕害,對此,校方當局顯然是 少了一份對於教育作為永不放棄的責任擔當!
其次,「養不教、父之過」而來的道德性指稱,突顯出來的是親人難渡以及易子而教的無奈、無力和無助,畢竟,任何不當的舉措,已然是一種冰凍三尺而來的滾動 效應,因此,面對此一預料之中的發展性後果,為人父母者就只能隨時提心吊膽般地被動等待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出現。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要如何 相應於家庭結構、組成、功能與內涵之從量變到質變的演變型態,以思索包括父母效能訓練、行為改變技巧在內的親代和親職教育,得以成為機制建置的一部份,誠 然,當家庭的支持能量、能力與能耐,已變得相當脆弱之際,政府公共照顧之責,要如何伸入此一被隔離的家庭城堡,那麼,問題的真義就不在於家庭之外的潑糞, 而是家庭之內更多不為人知的不堪情事;連帶地,一套捍衛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照顧藍圖,是有它正向思考的必要!
最後,回應社會環境的生態氛圍,那麼,之於街友、遊民的潑糞行徑,這又何嘗不是社會的直接投射(the personal is the social),誠然,從年輕世代到街友遊民各自所含攝之價值認知、觀念態度、關係網絡、信任資本等等的次文化(sub-culture),已然是拉開了 年青世代與街友遊民彼此的兩造,並且成為某種難以跨越的人身藩離,因此,對於新生世代的譴責批判,亦直接碰觸到對於遊民現象從有礙、有損、有害、有益的論 述思考,亦即,自成一格甚至於是遺世獨立的街友,究竟是礙到誰?損及到誰?危害到誰的權益?抑或是從不斷被邊緣化的遊民族群身上,以窺見到主流族群而來的 常態性裁判,就此而言,問題的針砭所在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潑糞的行徑上,而是該項行為的背後究竟隱藏那些的認知態度,從而內化成為一種具體的歧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