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相應於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腳步的逐漸逼進,這使得如何得以讓長者的頤養天年,變得更為尊嚴和有品質,這方面關於從輔助用具到通用設計一事,就有它進一步論述探究的必要。
誠然,無論是狹義的輔助用具抑或是廣義的通用設計,還原回到基本的提問,那就是:這些分屬於支持、補充、保護甚或是替代性質的各種輔助性科技器具 (assistive technology devices),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協助到什麼樣的程度?以及問題舒緩的同時,又會衍生出那些預期和非預期的發展後果?就此而言,關於 「誰會使用到輔具?」一事,顯然,凡是只要是有需要的,皆是輔助用具以及通用設計的標地人口族群(target population),這個道理就如同無障礙環境的規劃與設計,是給有需要的使用,而非只是限制在領冊的身障族群身上,只是,連帶而來的思考便是:使用 這些輔助用具的時機點,是否恰當、得宜?而這部份又涉及到資訊不對稱的結構性限制。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全然只是在於需要者有無使用到這些的輔具, 而是要如何在恰當的環境地點(right place)裡藉由專業的服務團隊(right team)在適當的介入時機(right timing),以提供得宜的適切服務(right services)?
其次,關於「怎麼使用輔具?」一事,一方面是涉及到通用設計或共用性設計(universal design)所標舉七項原則的共同指標,那就是:該項的設計,對任何使用者都不會造成傷害或使其受窘的『公平使用原則』;該項的設計涵蓋了廣泛的個人喜 好及能力的『彈性使用原則』:不論使用者的經驗、知識、語言能力或集中力為何,該項的設計使用都很容易了解的『簡易使用原則』;不論周圍狀況或使用者的感 官能力如何,該項的設計有效地對使用者傳達必要訊息的『明顯資訊原則』;該項的設計將危險及因意外或不經意動作所導致不利後果以降至最低的『容許錯誤原 則』;該項的設計可以有效、舒適及不費力地使用的『省力舒適原則』;以及不論使用者體型、姿勢或移動性如何,這種設計提供了適當的大小和空間以供操作及使 用的『適當空間原則』等,不過,一旦是落實在使用者的主、客觀感受,那麼,從人性化、個別化、習慣化到正常化的輔具使用,點明了無論是輔助用具或通用設 計,都是需要時間的磨合,只是,該項的適應工作,時間卻是經常不利於使用者的!
關於「使用輔具之後?」一事,理應是要從有、無使用到輔具的二分切割,以直指使用情形之程度別的連續關係,畢竟,從損傷(impairment)、失能 (disability)到殘障(handicap),大多數輔助用具的使用者,在其不可逆轉的前提底下,因應老化、退化到惡化,這使得輔具的設計、使用 到推廣等角度,理當是要有相與對應的廣度、深度、有效和實際性;連帶地,從實體的輔具是現成的之可及性、了解輔具之相關資訊的可近性、使用輔具之需求評估 的權責和整合性、使用輔具的價格負擔和意願性、輔具之實際使用的可接受性等,亦有它輔助工具是否得以確切落實的微視層面思考;最後,扣緊人、事、時、地、 物而來觀照面向,那麼,問題的癥結所在就不只是在於輔具之於硬體設施的物理範疇上,而是要進一步地擴及到社會、經濟、人口、文化等軟體範疇,畢竟,相關輔 具的使用,終究還是要回到使用者的主體性,特別是各項相關的配套措施,是否建置完成,也就是說,關鍵所在不只是輔具本身的良窳好壞,還進一步涉及到「輔 具」之外的空間規劃、居住狀況、生活品質、健康促進、社會參與、照顧人力、財力條件、服務網絡、支持系統、照護科技、市場規模等外部環境的結構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