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報載因應近來物價飆漲以及平均薪資的倒退,有識之士想要催生台灣版的「食物銀行」,對此,關於「食物銀行」(food bank)的議題論述,實則有其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誠然,限縮在總體外部環境的拉扯和擠壓,這使得一般俗百姓謀生之不易,多少只是在等待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出現,對此,各種公私協力的互動模式,總是想 方設法地進行設置停損點的搶救貧窮大作戰,這其中自然包括「食物銀行」的運作型態,以此觀之,各項與「食物銀行」相關的經驗現象,也要有結構性探究的需 要,比如說:入不敷出甚至於是寅吃卯糧的求助者,來自於「食物銀行」的生活必需品,雖然是扮演救命包的重要功能,但是,多少還是停留在解決燃眉之急的短期 效益而已,如果是對應於累積性剝奪、制度性排除與滾動性影響,那麼,各種社會性排除的人身枷鎖,已然是蛻變成為一種預料之中的發展性後果;連帶地,大力推 動的「食物銀行」,這又何嘗不是反映出當前政府之於各項濟貧措施所可能隱含的運作失靈情形,畢竟,從(中)低收入戶的舊貧以進一步擴及到社福邊緣人口的近 貧或趨貧,這不單單只是一字之差,而是在一線之隔的背後,指陳出來貧乏與貧困之於貧窮動態歷程的連續性關係,換言之,要如何將偏屬於殘補性質的需求滿足, 以向前延伸到預防和發展性質的風險規避事項上;連帶地,像是從現金給付到生活必需品的給與、提高濟助的金額、放寬濟助資格的門檻抑或推出食物券等,亦彰顯 出「食物銀行」本身可為和不可為的諸多讀利行政思維!
對此,相應於「食物銀行」之於『貧窮』而來的衍生性思考,點明:貧窮本身實則是糾結「貧戶」與「窮人」而來的一種複合性概念,因此,對於有關經濟弱勢族群 的各項對應措施,理應也是要有從個體層次的窮人、集體層次的親代,擴及到整體層次的家戶,以進行綜融的考察探究;連帶地,架接在物質範疇而來的貧窮議題, 這亦彰顯經濟弱勢背後所實有的家庭內涵,這才是各種抗貧對策是否有效解套的癥結所在,對此,不同家庭樣態背後所含括的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與資源 盤點,指陳出來分殊差異的家庭服務計劃(diverse family service plan),會是更為基進且根本的社會福利行政工程!
至於,擺盪在扶貧、濟貧、止貧、脫貧與安貧之間的迷思與弔詭,某種程度上亦是對於價值確立之於濟貧措施的反省,一方面,現金給付(in-cash)、方案 項目(in-kind)、服務連結(in-service)等不同的供給型態,總是在制度設計與行政管理的背後,直接挑弄脆弱的人性誘因,對此,推展各項 濟貧措施的同時,是否同時彰顯窮人作為公民社會成員的一份子,所應該要兼具自助、負責的核心價值;再則,避免一代貧之於貧二代的世襲與複製,亦要有不同的 思維方式,就此而言,所謂二代脫貧方案的真義,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資產累積的存款多寡,而是在該項含蓋現金帳戶、充權帳戶以及發展帳戶的「生涯帳戶」 (career account)裡,貧二代的觀念教育及其能力建構,是否也因為脫貧計劃而被進一步使能、充權!
最後,「食物銀行」是否朝著法制化的方向前進,甚或是建構國家級的「食物銀行」,諸如此類的中長程建置措施,理應是要回到現行社會安全網所既存的諸多限 制,以進行體制內的相關變革工程,只是,「食物銀行」倘若是用以對照『民以食為天』的基本旨趣,那麼,該項基本的剩餘食物、在地食物、溫飽食物、安全食 物、救命食物與營養食物,這亦突顯出來「食物銀行」的存在,就不單單只是用來解決肚子餓的吃飯難題而已,而是在貼近受助者的食物供給當中,亦傳達對於人基 本的尊重與關懷;連帶地,從「食物銀行」所延伸而來的「物資銀行」的管理機制,這亦是問題的癥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