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從今年(2012年)7月11日起正式上路的身心障礙者鑑定新制,已然是將台灣地區的身障福利帶入另外一種新的境界,只是,變遷社會底下的身障福利課題,還是有它進一步論述、探究的必要。
首先,從身障者基本的人口圖像來看,以2011年的統計資料為例,領有身障手冊的人口數為1,100,436名,占全台總人口數的4.74%,至於,身障 男女的性比例為133.51,而65歲以上的身障人口則為407,190人,並且占總人口數的1.75%,誠然,以上數字僅為單一年度的統計資料,但是, 倘若擺回到歷年來的變遷情形,那麼,領冊的身障人數的不斷增加,這已經是一項不真的社會事實,連帶而來的是:要如何針對基本的身障人口圖像,以進一步深究 變遷趨勢背後所實有的結構意涵,比如說不同障別或分殊等級之間而來的差異性分析,畢竟,從肢障人口(386,217人)、重要器官失去功能人口 (126,917人)、聽損人口(120,035人)、多重障人口(114,213人)、精障人口(113,992人)到智障人口(98,406人)抑或 是從輕度身障人口(419,125人)、中度身障人口(365,230人)、重度身障人口(193,333人)到極重度身障人口(122,748人),就 當不只是數字或比重上的高低變化,而是彼此之間的拉扯互動,當有其問題診斷、資源盤點、服務計畫以及績效管理的通盤性考量。
連帶地,從整體的 事實現象(holistic social fact)來看,雖然,約占近六成的身障者是處於就業年齡人口(18歲至未滿65歲),但是,這當中卻有近七成係為非勞動力,就此而言,關乎到身障族群之 教育投資、職業重建、就業服務、職種開發、定額雇用、經濟安全以及退休制度等,是要有回應於戰略層次上的嚴肅提問;至於,極大多數的身障者係以在家老化的 居家照顧為主,而安置型態的機構養護多數又是65歲以上的身障老人、女性與植物人;以及自我照顧有其困難者幾近占五成,這多少點明了對於長照家庭所應該要 有的公共照顧之責,這已經是一項必須要加以正視的課題。換言之,因應殘障老年化、老人身障化以及老殘家庭羸弱化的不可逆趨勢,這使得對於居家照顧、日間托 顧以及機構養護彼此之間的轉銜服務,宜要有跨專業、跨領域、跨技巧、跨層級之團隊運作的機制設計。
其次,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展望,身障福利工作除了之於工具性層次上的各種變革措施外,落實在規範性層次裡的公民意識及其相關的觀念充權教育,是否也應該 要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事實上,長久以來,認知理念上的落差以及各種資訊消息的不對稱情形,這多少也是身障福利窒礙難行的癥結所在,比如國人對於損傷 (impairment)、失能(disability)與障礙(handicap)的等同誤解?一般民眾對於身障積極性差別待遇的衡平考量?身障者或家 屬對於鑑定新制(ICF)的不當期待?如此一來,造成身障福利作為還是未能超脫問題處遇、枝節末微、感動促銷以及資源排擠的預期性後果,至於,從累積性剝 奪、制度性障礙、社區性排除以及?弱性心靈,造成的是身障者及其親屬家庭一再地被邊緣、隔離化甚或是烙印汙名化。
最後,關乎到建制化的命題思考,一方面從政策、法令、行政到服務輸送之間的貫通或銜接,還是有待進一步的廓清;再則,扣緊包括復健、受教、輔具、職重、就 業、經扶、照護、喘息、安置在內的規範性需求,又要如何有其整全多層的對應性措施?至於,從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而來的全人、全家以及全程的福利 服務體系,無論是在水平分工或垂直整合的行政作為上,更是要有跨部門的綜融性思辨;連帶地,有限的身障福利資源,要如何就區域之間、縣市之間、障別之間、 等級之間、服務之間以及個體之間,以思索社會效果與成本效果之間的不同效益?至於,三年之後全面實行的鑑定新制,又要如何從醫療鑑定的身障需求端,以擴及 到包括資源盤點端、媒合供給端、服務輸送端以及系統管理端的整體檢討,誠然,如何讓鑑定新制得以回歸到身障者及其家庭的真實需求和有效滿足,這將會是一項 新局、新猷與新展望的身障福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