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項來自於經濟部的「推動振興消費措施現階段成果」報告,背後所實有的社會心理認知基模的集體意涵,頗值得玩味與深究。

話說:在該項經濟部的「推動振興消費措施現階段成果」報告裡,指陳出來從今年7月15日開始推出的振興三倍券以來,至今,已近2,290萬人和超過96%的國人都已領用,這其中在紙本三倍券部分,共印製有2,200萬份,目前領用份數達到2,109萬份,可以兌付的金額則為632.7億元,而已經兌付金額為488.3億元,兌付比例則為77.1%,至於,數位綁定約有180萬人左右,除此之外,各部會所搭配推出的各式振興券,其使用率平均也已有7成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有144億元的金流規模是尚未兌付的紙本三倍券,目前還在市場流通,因此,是否要延長三倍券的兌付效期以搶得商機,這一點也顯現出來揆諸於新冠狀災情的求現解套及其利之所趨,此乃是一項普同的集叢現象。

誠然,該項的報告裡也顯示振興三倍券的數位綁定,消費滿額3,000元即可回饋,僅就目前民眾請領回饋的平均消費近6,000元來看,預期三倍券整體創造的商機,將會超過當初所預估的1000億元,也就是說,政府投入650億元,至少可以創造出來2倍以上的回收效益,如此一來,尚未兌付的144億元,後續的流通效益至少也有2倍以上,以此觀之,該項一本萬利的投資報酬,自然是『疫情政治』裡一項值得大肆宣傳的絕佳政策。

基本上,上述頗有大內宣味道的另類政策公關手法,即使在帳面上的投資效益是可觀、驚人的,但是,三倍券的消費屬性,比較是偏向於短期、消耗與一次性的,以此觀之,其所帶來的乘數效果,就不單單只是因為差額與擴大消費的金額差距,而過度放大三倍券的效益面向,畢竟,三倍券的市場流通及其相對的國家稅收,兩者之間尚有廓清之處,更遑論於該筆高達650億元之特別預算的三倍券,其所相對的還債償付能力及其國庫財政負荷,在在顯露出來對於發放三倍券的結果評估機制,宜是要有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個體、集體、整體以及短、中、長期等等全方面的考察論述;連帶地,倘若真的是如此的可欲、可喜與可觀,那麼,對於第二波的抗疫經濟大作戰,卻未看不到更多超前部署的『紙券政治』。

最後,超過九成六比重已領用三倍券的該項另類社會運動,這當中所糾結的我群、集體與從眾行為,自當是有嚴肅看待的必要,畢竟,三倍券的享用,實乃是當期、當下、當前以及當代的,但是,債留子孫的是世代會計,卻是代代要概括承受的,如此一來,在這裡所顯現出來就不是國債鐘之類的道德警語,而是何以該項的掏空國庫舉措,已然是一項麻木且不仁的共犯行徑,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領用三倍券所誘發社交距離難以防範的迷亂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