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每年一度的「社工日」已然成為人群服務工作者一項重要的通過儀式,只是,激情過後的延伸性思考,這會是相迎於「社工日」的嚴肅提問。

基本上,從1997年所制定通過的社會工作師法開始,人群服務已經是朝著建制化的目標管理挺進,舉凡是從教育體制、實務經驗到專業地位的典範社群,在在突 顯社會工作及其從業人員的企圖作為,只是,回應於低薪資、低社經以及低成就和高危險、高壓力以及高身心負荷的現實寫照,那麼,「社工日」作為一項通過性儀 式的論述思考,就不全然僅止於對於那一群堅守崗位和默默付出者的肯定,而是要如何將這一份的鼓勵轉換成為一種機制設計的鼓舞力量,就此而言,諸如薪資水 準、福利待遇、專業支持、情感陪伴、自我概念、職涯規劃等等的制度性保障,就不應該有它從公職身份、政府約聘雇、民間機構社工、計畫方案社工、公職社工 師、社工師、社工員、科班社工、學分班社工以迄於黑牌的地下社工等等分流人材之落差過大的人身對待,畢竟,敬業是比專業來得重要,但是,要如何讓敬業的態 度和專業的知能,都能夠安於本業,那麼,現行的保障制度,的確有它通盤檢討的必要。

其次,學校的抽象理論以及職場的實務經驗,這兩者之間是有它難以縝密鑲箝的結構性落差,就此而言,扣緊教、訓、考、用、推而來之人力資本的關懷旨趣,那 麼,現行社工人員的規劃、養成、運用和保障,是需要進行整體性的檢討,畢竟,由上而下之學校體制的教授方式,宜思索要如何藉由學習、實習和見習,而得以讓 接棒的生力軍,更加務實地看待人群服務的生態環境、職場條件、勞動氛圍、工作挑戰以及生涯規劃,特別是相迎於最後一哩和專業證照的制度性銜接,就此而言, 在這裡點明出來的乃是:對於這一群社福尖兵的看顧和守護,所謂「產」(非營利組織)、「官」(政府機關)、「學」(教育單位)、「研」(中介團體)理應是 要有更為緊密的溝通交流,至少,鼓勵學術界的機構蹲點和實務界的學校深造,這兩者的互動合作平臺,應該是要積極以對的,特別是學術升等者須有機構的蹲點經 歷,而高級的社福管理階層亦可藉由學校客座進修的方式,藉以生養氣息和知識整合。

至於,針對社福機構來說,福利與營利就不單單只是一字之差,而是在一線之隔的背後,有其社福機構之經營與管理的生存課題,就此而言,現有包括委託辦理、購 買服務、公辦民營等私有化的運作模式,還是有它廓清的必要,特別是從招標之前、議價之中到簽約之後的夥伴或夥計關係的權責內涵釐清;連帶地,欠缺包括需求 評估、過程評估和效益評估在內的結果評估機制,一方面讓一線社工只能疲於奔命瑣碎事項的止惡善後;另一方面,則是直接跳脫研發界面,而直接讓實務、倡議及 其公關產生『綁架案主、威脅社會、感動行銷、資源到位』的紅海策略,以致於所謂「社工日」的社工表揚,亦何嘗不是突顯社福機構分殊發展的馬太效應,如此一 來,不斷壯大與膨脹的社福機構,終究是要走向自我毀滅的悲情宿命?

總之,一天的社工日相較於一年的社工事,除了彰顯過節容易過日難的心情寫照外,是否可以藉由認養社工的集氣活動,以達到對於社工人員較為貼切的實質幫助, 誠然,掉落於「社工寫方案、方案養機構、機構聘更多的社工」的宿命裡,早已經是顯現出疲憊不堪的心靈結構,這何嘗不是關乎到龐大案量、隨時待命、資源連 結、業務督考、聯繫協調、結案核銷、審查評鑑等等勞動環境的直接對照,而這些的拉扯,到最後所指涉的都是社工的無力、無奈和無助,畢竟,有待培力的專業素 養,自然會在相關問題的評估、處遇上,需要更多時間與知識的磨合、沈澱;至於,解決單一問題而來的衍生性需求,更是讓限縮在時間壓力底下的一線社工,因為 問題不明、情境不清和資源不夠而不得不陷入無奈的情緒勒索當中,最終只能訴諸於專業倦怠的無助感,特別是當標舉社工師證照所帶來的挫折、否定和喟然!

最後,回應於「社工日」而來的發想與提問,是有它值得深究之處,這其中包括:

(一)社會工作的真義與爭議:
基本上,我們可以為社會工作(social work)下個註解:“社會工作是協助個人、團體、社區,以增進會回復其社會功能,並創造合適的社會狀態,以利該目標的達成之一種專業活動。”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對此,諸如本質、使命、目標、功能與角色,均有它回應於各自標定對象和問題需求而來的不同服務模式,只不過,還原回到社會工 作及其人群服務的真義,那麼,基本的核心價值還是需要被堅持與捍衛的,比如:與服務使用者的相處之道,無論是社工或義工都需要持以『尊重、關懷、給機會; 傾聽、陪伴、同理心』的對應態度。

再則,『一本初衷、做妳自己、居安思危、樂天知命!?』的工作哲學,則是時時警惕自己擺盪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以及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之間,盡是一種『共犯結 構裡的共難結局!?』,畢竟,『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而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重點乃是在於可悲的制度以及可嘆的結局!?』,因此,『沒有辦法改變結 構,那就改變自己!?』的機會教育,這也是社工從業人員需要被進一步強化的心理建設;至於,突顯『求全不委屈、理直不氣壯、專業有彈性、用心出巧 力!?』,則是除了用以指陳出來所謂的案主最佳利益(the best interest)外,亦直指『不要把別人的過錯,轉成情緒勒索自己!?』,特別是真實世界裡所充斥之於『有迫切需要的人沒有辦法得到幫助?而得到幫助者 又不盡然有迫切需要!?』,因此,社會工作的基本任務乃是:『要如何讓有迫切需要但又無法得到幫助的人,得以渡過難關!?』。

最後,突顯出關於社工人員的『專業知能、蹲點磨練、情緒管理、使命動機、制度保障!?』以及對於社福機構的『資本門檻、技術門檻、專業門檻、價值門 檻!?』,其所要說明的乃是『教、訓、考、用、推!?』與『產、銷、研、發、財!?』的基本建制工程,而這也使得範定在實作範疇的工具性層次裡,關於『生 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處遇計畫、服務輸送、結案後追、績效管理、社會責信!?』與『運作流程、表單設計、權責關係、無縫接軌、整合服 務、有效輸送、績效責信!?』,都是社工從業人員與社福機構所必須要堅守的底線。

准此,有著滿滿使命感的妳,在運用社工方法以承當專業助人之際,宜深思的是:所謂的社工專業『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解決到什麼程度?又會衍 生出什麼樣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之際,亦是否同時將人解決掉了!?』,就此而言,架接在『人群服務是溫暖的心(慈悲)加上冷靜的腦(智慧),方才功 德圓滿!?』的福慧雙修和悲智雙運,那麼,『社會工作指涉的是幫助一群很衰的人、解決很衰的事,到最後我們會變得很有福報!?』。

(二)多變與權變的人群服務:
基本上,『協助弱勢族群,從單一問題到衍生性需求、從專業協助到情感性陪伴!?』的社會工作,總會以『兒(兒童)、婦(婦女)、老(老人)、少(少年)、 殘(身障者)!?』為其標定對象,只是,限縮在社工與案主不對等的權力結構和互動關係,那麼,所謂『菜鳥社工、悲情案主!?』、『案主原先沒什麼事,到社 工手上衍生出一大堆事!?』以及『做中試、試中錯、錯中學』的真實處境,倒是突顯了人群服務的社工夥伴,其需要的是『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專業支持、職涯 規劃、社會歷練、制度保障!?』的心靈結構,就此而言,多少說明了在無形之中,社工所可能施以來自於主流社會的常態性裁判,比如說:在兒童部份,像是『不 要把成人世界的喜怒哀樂,轉換成孩子們的悲歡離合!?』、『父母一時的情緒是孩子一輩子的痛!?』、『大手牽小手,幸福跟著走!小手牽大手,大手要先懂得 放手!?』、『早熟但不一定成熟!?』以及『信任不等於放任,包容不等於縱容!?』。

在婦女部份,像是『婚前,是全家照顧妳;婚後,是妳照顧全家,但是,全家不再是妳家!?』、『人格自主是取決於經濟獨立!?』以及『在一處求助、僅一次陳 述、獲一致答案、得一體照顧、同一段相伴、助一生守候!?』;在老人部份,像是『一人生病全家住院,一人出院改全家生病!?』、『老得慢、病得輕、死得 快!?』、『家有一老,必有一倒!?』;在少年部份,像是『從拒絕聯考的小子到拒絕教改的老子!?』、『沒有問題少年只有少年問題!?』、『從好學生、好 成績、好學校到好未來!?』、『一場沒有輸贏也沒有夢想的人生競賽!?』、『種因於家庭、發微於網路、顯現於學校、爆發於社會的青少年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之於社會的有異、有礙、有害或有益!?』;在身障者部份,像是『殘障不等於悲情!?』、『何苦要用身障的軀殼,來換取你、我的同情!?』、『從 社會排除到社會包容!?』、『曝光案主、感動行銷、愛心快閃、資源到位!?』;以及在家庭部份,像是『轉角遇見愛,相處找真愛!?』、『幸福在那裡?在妳 的見不到的背後!?』、『沒有不良的婚姻,只有不良的溝通,溝通是從分享開始!?』、『我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去學習要如何當一個好父親或母親!?』、『父 母總是想得太多!說得太多!做得太多!但,自己卻是改變得太少!?』『幫小孩子做最多的父母,通常也是小孩子最不尊重的人!?』、『天下有不是的父 母!?』、『家庭會傷人!?』等。

總之,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除卻專業知能的應變技巧外,回應於內心深處的心靈結構,那麼,從價值認知、觀念態度而來的審視臨判,對社工來說,這又何嘗不是 一種天人交戰的情愫糾葛,就此而言,在樂觀與悲觀之間,多了一份的慈觀和達觀,這是因為告訴自己:要從低落的工作情緒當中,尋找展望未來的願景藍圖,至 少,要留一個夢想,讓自己想像!

人群服務工作者,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