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扣緊社會變遷的時代脈絡,這使得關於人群服務的真諦內涵,是有它延伸性探究的必要。

首先是「需求vs.風險」的命題思考:基本上,從社會安全、福利服務到社會工作,其所對應出來的還是一條需求滿足以蔓延到風險規避的發展途徑,就此而言, 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生活條件的獲得,實乃是用以突顯某種剝奪、匱乏、不足的社會氛圍;連帶來的是當從低度開發以進展到開發或已開發的時空環 境,那麼,諸如生、死、老、殘、傷、疾等等特定事故的人身安危,點明出來傳統社會之低層次、生理層次與個體層次的「需求」(need),已然是蛻變成為當 代社會之中高層次、精神層次以及集體層次的「風險」(risk),特別是攸關到從個人需求、家戶需求到社會需求以及從生理風險、健康風險、勞動風險、國家 風險到全球風險的演變內含。准此,人群服務固然是以需求的滿足為其主要的任務目標,但是,風險時代裡的各項衍生性事務,卻還是要面臨到集體性風險要如何得 以落實在個體性需求之具體滿足的基本提問。

其次是「資源vs.配置」的命題思考:誠然,關於資源的開發、運用與整合,乃是人群服務不可迴避的操作課題,就此而言,「資源」(location)之於 「配置」(allocation)的拉扯互動,實則點明出來的是從無到有以及從少到多的資源匯集,終究還是要面對資源配置的根本提問,畢竟,供需兩者的媒 合輸送,還是要以公平(equity)與否,為其思索的判准,這是因為:無論是從對象別到項目別、從對象之間到對象之內;以及從項目之間到項目之內,就其 結果而論,人群服務的弔詭之處,還是有出現強者愈優和弱者愈劣的馬太效應,也就是說,無論是個人的不平等、家庭的不平等、區域的不平等以及社會的不平等, 已然是會讓人群服務陷入有迫切需要但沒有辦法得到協助以及得到幫助者卻不盡然是有迫切需要的諸多迷失。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彰顯出來的是:因應制度運作 失靈而來的「資源與配置」命題思索,這將會是人群服務工作者,因人、因時以及因地的工作要項。

再則是「樂業vs.安居」的命題思考:基本上,無論家庭的變遷形貌如何以及經濟風險的規避效果如何,「樂業」與「安居」這兩項的人身課題,依舊還是華人世 界裡重要的社會化目標,以此觀之,ㄧ方面兩者之間的優先順序為何?至於,彼此之間的銜接鑲箝,又要如何為平民百姓以提供ㄧ個安身立命的依歸和憑藉?准此, 還原回到生活世界裡的真實運作,那麼,為政之道的初衷不外乎就是就業安全、制度保障以及居住安全的基本訴求,因此,從工作意願、工作能力、工作機會、工作 收入、工作穩定到工作願景;以及從住者有其屋、住者適其屋到住者樂其屋,突顯出來基本溫飽和遮風避雨的民之所欲,要如何確切落實以成為具體的行動計畫,特 別是突顯「樂業-安居」作為一項基本的權利訴求,而非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福利願景。

最後是「你我就好vs.世代共好」的命題思考:誠然,即使標舉社會安全制度作為當代台灣文明化的一項重要內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架接在個體主義的運作 邏輯底下,現行包括健康保險、職災保險、失業保險、年金保險抑或是未來的長照保險等社會安全措施,多少還是潛藏著制度運作失靈的發展危機,對此,一方面訴 諸於性別主流化而來的卻被轉化成性別體制、性別霸權以及性別霸凌的性別階層化現象,也就是說,從社會安全、人群服務到社會工作,還是一種女人服務女人的女 性產業;至於,從養兒防老到薪傳賡續的文化主義,更是彰顯出國人尚未能將跨世代的相濡以沫,得以從血緣基礎的特殊主義、對稱關係以進一步擴及到社會連帶的 普遍主義和非對稱關係,也就是說,各種相關的建置施為,多少還是停留在私性社會的你我就好而非是一種公民社會的世代共好。

總之,要如何拆解包括「需求vs.風險」、「資源vs.配置」、「樂業vs.安居」以及「你我就好vs.世代共好」等等的命題思考,亦說明了任何的變革工程,既是一種革新的制度建置工程,更是一項革心的心靈重塑工程,有形的與無形的,兩者都是不可闕漏。

~本篇晴天評論感謝簡月鳳女士的文字認養(編號2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