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本篇晴天評論感謝黃徐鴦女士的文字認領(編號2013008)

報載全國第一個「待用食物平台」業已於日昨由台中市社會局率先啟動,透過此一平台的媒合,讓愛心不再被閒置。

誠然,單純的起心轉念卻也激盪出一股待用熱潮的集體性行動,這除了是始料未及的感動外,要如何讓這份另類的買單現象,得以蛻變成為關懷陌生他者之非對稱性 的禮物關係,那麼,從待用餐食、待用地圖到待用平台的建制化工程,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這是因為,回應於『人、事、時、地、物』的關懷旨趣,相關的衍生 性思考是實屬必要,特別是架接在從政府到私人、從公部門的社會救助到民間部門的善行義舉,一套縝密完備的濟助網絡和輸送體系,要如何建置完成和有效運作?

基本上,扣緊服務使用者的標定對象,那麼,從幸福保衛站到待用小吃店,實責隱含著從兒少到成人、從連鎖商家到小吃店家、從工讀生到店家老闆、從社會救助專 戶到隨喜樂捐等等的變遷趨向,以此觀之,「待用餐食」實乃是成人版的「幸福保護站」,其所要被突顯的是某種由社區來提供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的關懷模式,事實上,該種類似部落照顧的福利服務,本身兼具有在地、親近、可及與即時等運作特性,因此,一旦要被擴充成為跨區域、跨 縣市的通用模式,那麼,待用食物平台的機制設計,宜是要提早防範可能出現的限制失靈情形,比如說:從一般人口群體(general population)、高危險人口群體(high-risk population)、標定人口群體(target population)以及真正服務到的人口群體(serviced population)的「需求端」,一方面資格確認的身份取得,多少還是存在道德危險和福利依賴的可能性?再則,關於一般小吃店家部份的「供給端」,即 使是採行信賴原則的合作關係,但是,所謂自我約束的正派經營,終究還是要有他律規範的機制設計,特別是還原回到個別性的行善要如何轉化成為制度性善行的根 本提問?

至於,在「媒合端」部分,倘若待用食物平台扮演的是供需之間的媒合作業,那麼,單純兩造媒合的背後,理當是要更進一步地搭配含蓋兒童、婦女、老人、少年、 身障者等等從對象之間到對象之內的優先範定,也就是說,待用食物平台規劃設計的真義乃是在於因應有限資源配置而來的必要性把關,而非只是為了待用餐而消化 待用餐的便宜行事,就此而言,待用餐食的「輸送端」,就不在於究竟是到店用餐抑或是配餐外送,而是除了有無更多的變通方式,這其中包括有從食物到實物、從 實物到物資、從開口求助到兌換用餐以及從主觀需求到客觀評估等等的延伸性思考。

總之,樂於見到待用食物平台的建構運作,畢竟,將殘補性質的一時行善以集結成為制度再分配的善行,那麼,從「待用餐食」、「待用地圖」、「待用平台」 到「待用銀行」的連續性關係,其所指涉的無非是一種資源彙整的服務網絡,能否達到救急止厄的停損點設置;連帶地,救窮脫困的結構性解套,點明了政府所扮演 公共照顧之責,才正要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