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根據經建會的推估今年(2013年)的年底前,台灣地區的女性人口數將多出男性三千多人,也就是說,女多男少的黃金交叉點可望在今年的十一月底就會出現,對此,關於台灣人口女多於男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嚴肅以對的必要。

基本上,上述該項人口學的發展指標,亦隱含諸多的變遷意含,一方面,性比例的男女易位,固然有它因應於性別主流化、嚴禁性別篩檢以及重男輕女觀念逐漸淡然 等等因素的相互拉扯,但是,女性平均餘命的增長及其所造成性比例的改變,這亦點明出來所謂「性比例」的變化一事,就不只是單純性比例的數字變化,而是糾結 在性別變項上的更是含括年齡結構、婚姻狀況、初婚年齡、育齡年紀、家庭型態、社會資本以及經濟安全等等的複合性概念,也就是說,就巨視層次而言,台灣社會 男性與女性各自的整體人口,的確是出現女多男的翻轉情形,但是,倘若是進一步就其性別、年齡及其不同的生命事件和生命歷程來看,那麼,女性人口多於男性的 客觀現象,亦直指著不同年齡層之兩性拉扯與防衛機制的總體性考察,特別是年長女性之於年齡主義與性別主義等多重性剝削的棘手難題。

連帶地,較為難以翻轉的更是所謂的人口替代,誠然,從多生多死、多生少死、少生少死以致於回復到多生少死的人口演進型態,是有它賡續薪傳的必要,但是,攸 關到人口之多或少、生或死以及數量或品質,這也不可能是一次到位的突變結果,就此而言,人口的動力、動態與動見及其模擬性的演變形式,亦突顯了我們過於窄 化人口變化作為一項社會事實的結構性意義(holistic social fact),畢竟,從男女性比例的翻轉到生育率、人口替代水準乃至於人口負成長等等的人口規模,除了男女兩造的個體範疇外,對於所謂生養人口的保險效果或 替代效果,有無架接在婚姻關係、家庭組成、經濟條件、勞動?與、消費型態、照護負擔、資源配置、財政負荷、社會構成和國家競爭等等的誘因結構環境上,從而 思索男、女兩性在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勞動、生計與安全等發展界面的分殊意義?至於,扣緊本人之於本人的「個人移轉」、本人之於家人的「世代移轉」以 及本人之於外人的「社會移轉」,更是說明了性比例的變化,不盡然只是女生多於男生的單純事件?

總之,女性人口即將多於男性人口的客觀事實,當只是當代台灣地區人口變遷議題的諸多面向之一,特別是相應於不婚遲婚化、少子女化、性別失衡化以及單親家庭 化以及高齡照護化等等人口海嘯的迫切現象,那麼,不同年齡層的性別比例及其社會安全的機制規劃,這才是問題爭議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