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來勢洶洶的COVID-19,業已造成全球1千3百萬名以上的確診罹病以及超過53萬人的致死個案,即使是酷暑夏季的到來而被認為可以有所解封,但是,第二輪或下一波的疫情戕害,多少也讓包括個人、國家抑或全球,陷入於束手無措的進退維谷困境,只不過,從有形的、生理的、醫護的到生態環境的整體布局建置,那麼,「COVID-19」所隱含的佛教因果論,似乎也可以提供作為另類反思的切入點。

誠然,姑且不去論斷COVID-19此一病毒株的究竟來源,但是,從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殆盡到人類自身的口腹之慾,多少是預伏了起心動念之際,所可能誘發的後續緣由和發展後果,因此,與其去追究造成肺炎疫情何以如此失控的第一因,倒不如從自律、他律和天律的綜融角度,以思索如何敬天畏地藉此達到天人究竟的衡平關係,就此而言,從佛教因果論而來的「貪嗔癡」與「戒定慧」,當可提供一個適切的觀點視野。

「貪嗔癡」這三種心病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沈淪於生死輪迴,為諸惡之根源,因此,又稱做三不善根,對此,佛教認為,像是煩惱、爭鬥等等人類的種種苦難,主要是源自於本身的貪欲心、怒心和愚癡心,即是所謂的三毒,而這也是人類身、口、意之一切惡行的主要根源,誠然,貪欲乃是對於名聲、財物等喜好沒有獲得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則是對於不合己意的一種憎恨,從而使自己的身心無法獲致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最後的愚癡指涉的會是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顯然,「貪嗔癡」所肇始牽引的這三種精神作用,反映出來的是私性與物慾的不滿足、不適足或不知足,而這也說明了對於COVID-19的疫情災害,一般人所訴求的還是口罩、疫苗之類的外在作用,忽略了從內在心性出發,以思索包括物質、精神、生活、生存的生命意義,畢竟,對於喜好之過分我執的「貪」;對於討厭之過分偏執的「嗔」;以及不明實相而做出貪或嗔之反應的「癡」,又何嘗不是顯現於疫情期間封鎖列管的諸多失序行徑、解封之後的報復性消費以及疫情蠢蠢欲動的三倍券社會迷亂現象。

至於,對治於貪嗔痴的方法,便是所謂的「戒定慧」,這其中的「戒」,指涉的是無害於他人的一種生活標準或道德自律,以對治於過度的貪心;「定」,則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以對治於過多的暴躁和缺乏耐心所引起的嗔恨;最後的「慧」,突顯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於貪嗔行為背後所糾結的愚痴無明,以此觀之,如何將穿戴口罩等自衛行為,轉化成為平常也就是如常的一種自律生活,至於,全民檢疫的封鎖列管相應於少了社交自危距離的躁進舉措,說明了從個人到整體社會,已然是處於某種集體浮動的不安心態,以至於讓報復性消費和報應性戕害,成為了不明事理的最後宿命;連帶地,尋常的凡人,倘若完備「戒定慧」的根器並不具足,是否可以採行「慧定戒」的翻轉作為,以找出可能的究竟之道。

冀此,從學習出發的靜心,從觀照己身而來的自律生活,指陳出來從「COVID-19」到乃至於「COVID-19症候群」首要的變革工程,會是如何找到一種創造性轉化的學習機制,藉此讓脆弱的心性得以安頓自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