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的「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統計顯示:2018年的零歲平均餘命(即平均壽命)為80.69歲,健康餘命為72.28歲,換言之,所謂不健康的生存年數高達有8.41年,也創下了歷史上的新高,無疑地,此一從平均餘命以過渡到健康壽命的反差現象,是有它嚴肅以看待的必要。

事實上,經驗數值顯現出來2018年這一年不健康生存年數的攀升,早已然是過往不斷增生的一項加乘現象而已,也就是說,該項不健康的生存年數,業已從2012年的7.95年、2013年的8.24年、2014年的8.26年、2015年的8.37年、2016年的8.17年到2017年的8.32年,而加惡到2018年的8.41年,而此一朝其增長的逆向趨勢,自然是對於當代健康文明化的一種反諷,並且可以預想到的是,還是會有屢創不健康生存年數的新紀錄出現,這多少也指陳出來現行用以捍衛健康餘命的公衛政策,是有它通盤檢視和檢討的必要;連帶地,標舉不甚健康的觀測指標,更豈止於生理範疇的生存年數,畢竟,這方面是會隨其醫療技術、公共衛生、營養保健和長期照顧,而得以有效延長一個人的存活壽命,但是,平均餘命的歲數增加,又是否代表健康壽命之生活品質的相對提升,如此一來,消極上,如何針對失能、臥床、慢性病纏身等無法自由行動族群,以改善這些被照顧者的生命運作機能,那麼,從在家老化的居家照顧、在地老化的社區照顧以迄於機構老化的養護照顧等等斷裂性質的照顧機制設計,就有進行綜融考察之必要,相當程度上,這也突顯了目前長期照顧的變革工程,更是有解構、重構與新構的迫切性。

至於,跳脫那些接受長照服務的「實際受益人口群體」(serviced population),那麼,攸關到改善健康壽命之對抗工程的服務對象,更是要一舉地擴及到所有年齡層之「一般人口群體」(general population)、近老一族的「高危險人口群體」(high-risk population)以及有定期或密集就醫紀錄的「標定人口群體」(target population),藉此推動包括健康老化、活躍老化、積極老化等等發展性老化的改造工程,畢竟,不同的世代自當是有它不同進程的老化課題及其各自概念內涵的『老化教育』,至於,從中高齡到近老族群的『年老教育』,直指出來老化所帶來的身心靈改變及其準備工作,不再只是某種的黑天鵝效應,而是要有超前部署的身心靈素質,連帶而來的是針對資深公民之服老、慢老、悠老、安老的『老年教育』,點明出來如何優游於第三人生的知能培力、認知基模和心靈結構,這一部分觀念充權的社會教育,尤須是要被積極建置以對;最後則是不同世代之於社會参與的『老化共融教育』,而不讓生命最後一哩的照顧任務,成為壓倒長照家庭和不健康生存年數的最後一根稻草。

總之,因應臺灣一地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高達有三百六十六萬人,除了達到總人口數的15.5%外,並且是用加快的速度,以追趕邁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hyper-aged society)之林,對此,平均餘命的增加,固然是係屬於應該要有的常態,但是,相對延長的不健康年數,這也意指某種的發展警訊,像是「僅重視醫療過程、不重視醫療結果」、「強調加法照顧的相同對待,漠視減法照顧的個別差異」抑或是「著重於受損功能的復健,忽略了既存功能的復能」等等從健康逐漸惡化於亞健康、不健康之於「沒把健康當一回事」的脆弱心智,這才是該起從平均餘命以過渡到健康壽命之反差現象的真正癥結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