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賢
(輔仁大學NPO管理碩專學程學生)

 

經過18年爭論不休的「通姦除罪化」議題,在今年(2020年)年5月29日大法官大陣仗的記者會上,透過釋字第791號解釋令,將<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相關條文宣告立即失效,此一長久以來「是否要通姦除罪化?」的問題,反而再次受到熱烈的討論。然而,不論社會輿論如何論述,此一客觀事實已經無法於近期內再次被改變,但是,對於大法官解釋令的產生以及擁護除罪化的一方說法及其運用的邏輯思考,卻是值得進行討論與剖析。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自從宗教革命以來,西方歷史受到科技提升與工業革命的影響,科學世界觀的因果論讓人們相信:透過利用科學創造科技,可以成就人類的最終顛峰,18世紀啟蒙運動中,科學世界觀就成為主要課題,19世紀時,實證主義對科學知識與技術的重視,也如同社會運動般在西方世界被推展起來,人們付出極大的關注在應用科技的成就來增進福祉。實證主義認識論不但在19世紀蓬勃發展,進入大學體制,乃甚至到了20世紀,延續而來的科技理性思維,也在專業教育當中佔據了穩固且安全的地位。

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工程學無疑地成為其他專業所參照的科技實踐模式,醫學被健康維護科學的技術,以新的形象重新設計,同時,對於法律的研究也開始以專業技術進行包裝,甚至於到後來治國也被當成一種社會工程。於是,專業就成了科技計畫的首要代理人。

在科技、技術、與專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尋求對科技有所敘述,也同時企圖使人類由宗教、神秘主義與形上學,以及阻止反對科學思想與科技實踐全面統理人類事物的殘餘勢力中勝出,隨即實證主義的三原則信條由19世紀初的Auguste Comte提出:第一、實證科學不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也是世界之實證知識的唯一來源。第二、徹底清除人類心靈中的神秘主義、迷信和其他形式的假知識。第三、擴展科學性知識並以科技控制人類社會的計畫,讓實證知識不只是幾何學、機械或化學的計畫,同時也是政治的、道德的。

然而,當科技理性的規範、實證主義的嚴謹宰制著世界的同時,實踐現象界所揭示的複雜性、不確定性、獨特性及價值衝突,也是教專業工作者及社會大眾對解決社會問題產生無力感,因為,專業正逐步深陷於各種正當性的危機中,此一危機深植於無法依照他們本身的專業規範形勢所帶來的失敗感,以及無法協助社會達成目標與解決問題的無能感,這是因為實際發生的實踐現象均不符合所謂科技理性的操控模式。

然而,真實世界中所發生的問題並非既定模式,而是由令人困惑、苦惱及不確定的問題情境中的一切所建構出來的;只是,從科技理性觀點來看,專業實踐乃是一種問題解決的過程,選擇與決定是專業工作者所可資運用的工具,由各種方法之中,選擇最有效達成目標的手段,但是,對照於科技理性所強調問題的解決,卻也忽略了問題的設定,當運用專業的科技理性解決問題時,常會發生解決一個問題卻衍生出更多其他問題的窘境。

因此,人們發覺目標的衝突性質無法靠科技理性所發展出的技術解決,反而是要靠框定問題情境的非技術過程(即命名事物與框定脈絡二者交互作用),藉此協助我們組織和澄清衝突的目標,以及用以達成此一目標的可能途徑,畢竟,倘若是過度秉持科技理性嚴謹的精神與專業,是有可能會造成對於實踐中的某些主要現象視而不見,至於,因應這些現象的藝術性方法,卻又不符合科技理性的要求,也是會造成嚴謹或適切的兩難問題。

於是,秉持科技理性的學者與科學家,仍然殫精竭慮地企圖透過各種專業來解決複雜、不確定的社會問題,可惜的是他們至今為止所表現的仍然是不完整、無法勝任,有時甚至更糟,因為,造成專業困擾的關鍵並不在科學的本質,而是實證主義者的科學觀,因此,我們應該重新考慮的是專業知識問題,是否應該重新尋求替代的、是否較符合實務上具藝術性及直覺性的實踐認識論,而這樣的藝術性和直覺性,確實是有些實踐者會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獨特性及價值衝突性的情境中所展現的。

透過上述對於科學實證論的綜觀探討,來檢視通姦除罪化支持者的立論依據,不難看出他們仍然是以科學實證論的邏輯,框定<刑法>與<刑事訴訟法>所規範的婚姻、家庭、人格權的範圍,用「人格權」否定「性」的約束、用「少數婚姻不幸福」來否定「大多數的幸福婚姻」、用少數人對家庭觀念的淡化來否定家庭為社會穩定基石的正當性,這樣的框定,或者說是某種設定條件說的方式,也造成了貪污罪犯說錢不是我收的就要被判無罪,以及各式各樣恐龍法官所做出匪夷所思的各項判決。

誠然,社會問題即是人的問題,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獨特性及價值衝突性的複雜,要如何以法律規範人們的行為,維持大眾所能接受的社會秩序,這除了理性的嚴謹思辯外,還要有人情世故的藝術考量,期望高高在上的法律人,心能如高懸的明鏡,理能夠通達市井,為超然獨立的立場,形塑一個令人尊重的職種。

企望「通姦除罪化」的大法官解釋令,能夠開啟人們對於冰冷專業與人文關懷的探索之門。

參考文獻:
1. 「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P.35~P72,作者:Donald A. Schon,譯者: 夏清林等,出版社:遠流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