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樺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班)

 

馬失前蹄應該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gtion,簡稱為WHO)譚德塞秘書長的最佳寫照吧!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所公布的資料顯示:直至4月27日為止,全球確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病例業已突破300萬例,死亡病例數也超過20萬,致死率達到6.85%,共有184個國家淪陷,對此,世界衛生組織及其秘書長的功能運用和角色扮演,便顯得有其舉足輕重的檢討空間。

 

誠然,作為WHO秘書長的譚德塞,旨在於如實達成世衛組織所賦予的交付工作,藉此吻合WHO之『使世界各地的人們,盡可能獲得高水準的健康』的使命宗旨,特別是該組織對於健康所下『追求身體、精神、社會、生活中的之完美狀態』的健康定義,如此一來,WHO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一職就不是一般性幕僚,而是屬於機構領導最高的行政首長。

 

依據美國的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柯林斯(Francis collins)發表在院長部落格(NIH Director’s Blog)一篇名為「基因體研究顯示2019年冠狀病毒起源於自然界的文章,援引NIH對對比多種冠狀病毒基因體得出結論」的標題文章指出,雖然COVID-19可能並非是人工合成病毒,但是,第一期發病的確診案例,卻是源自於中國,只是,WHO的資金來源當中有70%需要自籌,因此,WHO的相關決策作為是否有可能會受到捐款國的影響,進而優先考慮到這些國家的需求或感受,這一點是有待釐清的,畢竟,2017年譚德塞剛接任WHO的秘書長職任,就收到中國近新台幣6億多的資助,如此一來,受到中國金錢援助的WHO,對於疫情的實情或有否隱匿,相應於WHO應然的使命宗旨,這部分是有其商榷之處,特別是擺盪在組織利益和世人生命之間的可能拉扯,抑或是病毒隱匿的重要性是否大於疫情本身的控制。

 

受到中國的資助,譚德塞面對疫情國及其夾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兩難立場,固然是有所矛盾或背離,但是,應該也要評估事件本身惡化的嚴重度,藉此思索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專業自我,《論語》說得好:“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譚德賽掩耳盜鈴的作法及其對於全球疫情所造成骨牌效應的另類全球化現象,這也讓網路上迅速集氣近一百萬人,希望對於隱匿疫情的譚德塞離職以知所進退;連帶地,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最大資金捐助國的美國,也提及到在疫情過後,世界衛生組織是需要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否則,美國可能永遠不再恢復金援,甚至於另設一個常設機構而不再附和於WHO。

 

總之,因為譚德塞的隱匿,致使目前對於疫情的控制尚處於遙遙無期而看不到終點,此一輕視疫情且枉顧⼈命的演變發展,應該是譚德賽所始料未及的,事已至此,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特別是全球各國所支付可觀的疫情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