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昕暐(桃園市托嬰協會理事長)
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因應於少子女化所誘發出來的國安危機及其準公共化的托育補助誘因,這使得私立托嬰中心有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林立,連帶地,因應於居家托育人員轉職於托嬰機構的職能培訓計畫,也成為今年度(2020年)推動的重點計畫,藉此讓居家型態的保母得以無縫接軌於機構型態的托育工作,如此一來,來自於托嬰中心負責人、主任與一線托育人員對於該項18小時的「托育人員在職訓練課程」及其「居家托育人員轉職托嬰機構職能培訓計畫」的看法見解,就有必要進行通盤的檢視與思辨。

對於上述的兩項提問,還是要回歸到托嬰中心經營與運作的生態環境,藉此思索該項在職訓練課程和轉職培訓計畫的結構性意義,畢竟,即使是祭之於托育補助的相關誘因條件,藉此達到國家機器用以照顧嬰兒的涵蓋率;用以突顯平價、優質和普及的托育服務政策目標;用以強調對於未核准立案、欠缺托育品質以及托嬰中心的機構虐待,藉此施以逐步退場的把關機制,但是,學齡前的照顧服務終究還是一種商品化的自由市場運作機制,因此,對於依法辦理的「托育人員在職訓練課程」以及政策使然的「居家托育人員轉職托嬰機構職能培訓計畫」,自然是有必要從這群利益或利害相關人士(stakeholders)的認知思維出發,以讓課程計畫的運作得以臻於至善,對此,包括『您認為托育人員專業知能培育的意義為何?』、『托育人員專業知能培育應該要包含那些課程內容?』、『專業知能培育的方式(模式)需不需要在實作與理論結合以及如何結合?』、『專業知能培育後會獲致那些成果?以及『您如何看待居家托育人員轉職托嬰機構職能培訓計畫?』等焦點團體的訪談結果,是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

誠然,扣緊專業涵養的背景屬性,現行的托育人員是可以區分為相關科系的「科班保母」以及職前訓練的「證照保母」這兩大類別,但是,從消極要件的資格確認(夠格)到積極內涵的社會認可(適任),那麼,上述的兩種類別,理當不是托育職場裡的某種兩造對立,像是突顯「科班保母」的年紀輕、資歷淺、膽識小、應變缺、時間管理不佳、世代落差但卻是易教訓練及其強調「證照保母」的難以溝通、錯誤學習、我執中心、便宜行事、專業距離但卻是通情達理,而是一種從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專業知能、在職訓練、人際互動、社會資本、應變能力、職涯規劃以及自我實現之於連續性關係的演進歷程,如此一來,欠缺從不同出身背景的托嬰現場當中,以找出一線托育人員的個別化訓練計畫、個別化服務計畫和個別化職涯計畫,這多少指陳出來當前托嬰中心的人力運作,還是比較侷限在人事管理的狹隘範疇,以至於,科班出身的學歷保母有不願屈就托嬰工作的認知基模以及職前訓練的證照保母欠缺最後一哩的職業重建設計,這除了是導致托嬰中心成為這群科班保母的次佳選擇(secondary choice)外,也讓證照保母逐漸取代學歷保母而成為當前托嬰中心一級的即時戰力。准此,無論是在職期間的「托育人員在職訓練課程」抑或是職涯規劃的「居家托育人員轉職托嬰機構職能培訓計畫」,還是要以人流的人力資本運用為要,如此一來,『正統』和『跨域』、『敬業』與『專業』以及『夠格』和『適任』,要如何得以能夠安於本業,理當是要有制度性保障的基本提問。

冀此,關於18小時及其9大課程類別的「托育人員在職訓練課程」提問,受訪者回以的是從初階到高級、從基本到進階、從單點到組合、從課堂學科到實地見習、從類別到主題、從學養到臨場以迄於從18小時到更多時數與科目的訓練培力,這除了用以肯定在職訓練課程的重要和必要外,也是要避免形式主義、虛應了事、消化時數、雷同重覆、急就章以及同一時段所導致的選課排擠效應外;連帶地,如何讓該項的在職訓練課程有其與時俱變的滾動修正,那麼,18小時及其9大課程類別的訓練課程,除了課程類別本身的優先順序外,也是要有對於課程時數或內容權衡比重、量身訂製客制化以及協力圈組合課程模式的整體檢視,特別是從嬰兒的最佳利益以擴及到一線托育人員的自我成長及其親職教育的溝通促進,這也使得諸如探索教育、職重教育、評鑑教育、職涯教育、科技教育等的課程類別或內容,更是有納入全盤規劃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能否藉由專業津貼或培訓補助的誘因條件,以將一線托育人員相關的職能訓練課程納為制度化、常規化以及配套措施化的結構性調整,換言之,攸關到18小時的在職課程規劃都要以如何有效提升專業知能、專業表現、專業自我、專業形象和社會認可,為其制度變革的出發點,就此而言,民間公益性質的托育協會理當是要扮演先鋒領航的積極性角色。

最後,政府正在著手規劃「109年度居家托育人員轉職托嬰機構職能培訓計畫」,研擬包含托嬰機構工作內容與職業倫理、托嬰機構感染管控與環境清潔、嬰幼兒常見疾病與照顧技巧、嬰幼兒發展與分齡活動設計、嬰幼兒生活與學習紀錄、親職教育與溝通技巧等至少18小時的相關課程;以及24小時的托嬰機構實作訓練,相關的受訪者對於該項的創新作為,都持以正面的肯定態度,但是,從居家托育的一人、自主到機構托嬰的團隊、協同,對於此一轉職培訓的針砭所在,自然是要擴及到同一個人在不同工作場域的身份轉換和心態調整,但是,托嬰中心一線托育人員從數量到素質、從齊一薪資到薪資差異化、從買方到賣方以迄於從市場化到去商品化等等的發展趨勢,也會是後續的考察重點。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