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年一度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將於3月19日起駕,不過,今年(2020年)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爆發擴散,致使外界出現要求暫停舉辦遶境活動的輿論聲音,對此,鎮瀾宮的主事表示還是會如期的舉辦,但是,也會如善如流取消起駕宴等宗教儀式,至於,倘若中央政府嚴禁辦理的話,宮廟則會全力配合。

誠然,該起偏屬神聖領域的宗教活動,因為是涉及到超越理性及其超克宗教的『無知之幕』,這使得能否果斷嘎然喊停或是由政府介入禁制停辦,相關的考量因素及其決策模式,就絕非是一般性質的群眾活動,便可以加以定奪或有所裁決的;連帶地,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也不僅止於針對大甲媽遶境活動的特定事件,而是要如何從單一的大甲媽到其它的馬祖信仰抑或是不同神祇的宗教活動;從宗教性到非宗教範疇的事務活動;從寺廟到其它的公共場所;從室內集會到戶外活動;從常態性到非固定性的活動辦理;從非參加不可到有所選擇;從萬人空巷到中小型規模的聚眾活動;以迄於從自為保護措施到他為約制管理機制等,換言之,無論是大甲媽的廟方或是國家機器的政府端,對於如期或延後辦理的思維準則,就不應該只是陷入於二擇一的對峙思考,而是要回到廟方對於信眾以及政府對於公民,就其疫情風險辨識與防疫風險管理的溝通機制,是否建置完備和有效運作?

事實上,「大甲媽」已然是當前華人世界從祭祀圈以延展到信仰圈的一種重要文化集叢活動或是宗教嘉年華會,只是,這部分比較是隸屬於風土民情之類的「民俗」或「民德」,因此,倘若是直接援引來自於相關法令的依法禁制或防治作為,自然是會衝擊到常民生活文化底蘊的社會認知基模,就此而言,在遶境活動尚未正式啟動之際,如何在認知行為的介面上進行觀念充權的積極機會教育,抑或是針對信仰的心靈結構以思索親自參與宗教活動的全人關懷意義;連帶地,從可行性的前置作業到不可行的對應備案,更是需要兩軌並行於所應該要有的通盤性考量,這是因為:倘若,疫情減緩或是獲得控制,那麼,即使遶境活動可以如期的辦理,能否藉此確切落實簡化相關的宗教行止,從而達到群聚感染或擴散的停損設置,如此一來,武漢肺炎當可被視為某種轉化機制的轉轍器作用,以讓宗教信仰得以回歸到當事者自身的主體意義上。

冀此,從民俗民德的觀點來看,對宗教信仰的自由權行使,自然是要謙卑與敬畏,但是,對於一個法治國家而言,國家機器的專業行政作為與必要裁決,這也應該是要讓一般民眾得以有所期盼和安全保障,弔詭的是,就連最為普及的「搏杯」,在此時此刻,似乎也沒有人敢去承擔停辦與否的宗教責任,這也使得公民社會的子民信眾及其自己心中的一把尺,需要的是更多的精進作為。

總之,「宗教」不會消失在人類社會的生活世界裡,充其量只是藉由不同的形貌內涵或神聖活動,藉以展現「宗教」本身的深邃、複雜和不可知性;連帶地,「宗教」要如何與時俱變於社會變遷的具實需求,藉此進行制度調整和功能調適,那麼,作為每年一項如常通過性儀式的大甲媽繞境活動,顯現於外的將會是對於不同信眾各自宗教救贖的終極關懷和實踐手段,至於,內蘊於內的則是如何借力使力於發揮宗教的隱性功能,藉以達到創造性轉化的積極作用,換言之,從勸人為善的道德指稱到身體保健的自主管理,包括媽祖在內的宗教性轉化和機會教育,這或許可以成為大甲媽遶境活動的檢視考察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