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不少學校、醫院及住宅區,每到尖峰時間就可見汽機車呼嘯而過,全台各地近年因而推動「交通寧靜區」,交通部昨預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修正草案,進一步訂定全國標準,針對未設車道線、行車方向線等狹窄道路,規定車速從四十公里降到卅公里,目標十月一日上路。

「交通寧靜區」最早源自於荷蘭,訴求「讓孩子可以在家門口安心打球、跑步」,後來逐漸被歐美國家仿效。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七年前推出「公路正義」專題,就特別前往荷蘭取經,他們除了透過教育及執法手段,也利用設置圓環、波浪路面等交通工程,讓車子「想快也快不起來」。

後來台灣不少縣市政府因而跟進推動「交通寧靜區」,在學校、社區周邊實施,設置限速、禁鳴喇叭等標誌。如今交通部正式入法,向人本交通更進一步。

交通部表示,全台目前已有很多縣市推動鄰里交通改善計畫及交通寧靜區,因而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九十三條,針對未畫設車道線、行車分項線或分向限制等道路,也就是較為狹窄的巷弄限制車速卅公里,盼減少肇事嚴重程度。

交通部表示,修法非以舉發超速為目的,而是希望透過交通工程與標誌標線的改變,推動交通寧靜區及巷道安全。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趙家麟說,交通寧靜區真正精神是要讓駕駛謹慎開車,他以日本為例,像東京西日暮里巷弄內,近年就透過3D鋪面讓駕駛透過視覺感覺兩旁干擾物變多、道路變窄,他觀察駕駛真的會因此「被騙」而減速。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羅孝賢說,最關鍵的還是如何落實執法與教育。他直言,台灣最大的問題是駕駛行為,狹窄巷道內雖然汽車開不快,機車卻幾乎都用衝的,他觀察也發現台灣駕駛太聰明,即使畫設立體鋪面,也會迅速「看破手腳」。他認為,當駕駛沒有意識、不守法時,唯有透過執法或採科技執法,警惕違規駕駛才是「玩真的」。(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