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理論(The Flying-Geese Model)

雁行理論是在1935年由日本學者赤鬆要(Kaname Akamatsu)所提出的,當時該理論是指當產業成本條件改變時,產業就會被迫從先進國家轉移到成本較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就像野雁以V字形結隊飛行,由飛在最前面的雁鳥帶頭飛向氣候適宜的地區,因此,產業的興起、成長、成熟、衰退等過程,就像大雁帶小雁般,視利益高低而轉移到適當地區。誠如,戰後東亞國家經濟及產業結構變遷在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西太平洋四個發展迅速的經濟體:南韓、臺灣、香港及新加坡等四國便是以日本為雁頭,其後是中國大陸與東盟各國(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的雁行理論之經濟發展模式,換言之,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技術成熟,生產要素也產生變化時,這些產品在日本的競爭力轉弱,接著亞洲四小龍自日本移轉技術或產業轉移,開始發展此一產業。與此同時,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到另一個新的層次。
Robert於1972年再次提出雁行理論的內涵:當雁鳥以V字隊形飛行時,比每隻雁鳥單飛時更省力;當一隻雁鳥脫隊時,牠會感覺到吃力,所以,牠會回到隊伍裡,繼續利用團隊的力量飛行;當領隊的雁疲倦了,牠會退回隊伍裡,另一隻雁會出來領隊;後面的雁會用叫聲來激勵前面的雁保持速度;若有雁鳥生病脫隊時,會有二隻雁留下來陪牠,直到牠痊癒或死亡,然後,牠們組隊飛行,以趕上原來的隊伍。冀此,雁行理論強調的是團隊合作、輪流領導、激勵同伴和互相扶持等四項內涵。
承上所述,雁行理論至今仍經常在團隊經營中所被運用,這是因為個人透過接受中給予以及給予中接受,扮演多能以及知識的角色與隊友協力互助,並能從領導與被領導,換為思考的良性競爭,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團隊合作為團隊永續經營之道,良好的知識管理正是團隊重要的資產,知識管理架構K =(P+I)S中,唯有透過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的過程才能達到乘數般效果。准此,團隊成員的互助分享即便是回答成員一個工作上的問題、分享自己的經驗作法與心得、職務代理與協助或是一項資料檔案的提供等,這些行為便形成知識分享的互助行為;冀此,團隊甚至花費人力與物力執行知識管理,建構整套知識管理資料庫系統或設置專責職位來推動知識管理,創造知識分享文化,或是促進分享意願,對團隊的運作與知識經驗管理將會是有莫大的益處。
延伸性思考:鯰魚效應、霍桑效應、責任分散效應
資料來源:徐慶忠(2009)<雁行理論對知識分享及組織效能影響之研究>。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本則小百科係由林淑女整理)